《送宫人入道》

时间: 2025-01-10 19:15:25

旧宠昭阳里,寻仙此最稀。

名初出宫籍,身未称霞衣。

已别歌舞贵,长随鸾鹤飞。

中官看入洞,空驾玉轮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宫人入道
作者: 张籍 〔唐代〕

旧宠昭阳里,寻仙此最稀。
名初出宫籍,身未称霞衣。
已别歌舞贵,长随鸾鹤飞。
中官看入洞,空驾玉轮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宫女出家修道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她曾是昭阳殿的宠妃,在这里寻求仙道的人非常少。她的名字刚刚从宫中登记中消失,身上尚未披上仙人的霞衣。她已经告别了奢华的歌舞生活,长久地与神仙的鸾鹤一起飞翔。中官送她进入洞天,空荡荡地驾着玉轮归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昭阳里: 指的是唐代皇宫中的昭阳殿,通常用来形容宫女的生活。
  • 寻仙: 寻求成仙,修道。
  • 宫籍: 指宫中的身份登记。
  • 霞衣: 仙人的衣服,象征着修道成仙。
  • 鸾鹤: 传说中的神鸟,象征高洁和长生。
  • 中官: 指负责宫中事务的官员。
  • 玉轮: 这里指代天上的车或轮子,象征着神秘的交通工具。

典故解析:

  • 昭阳殿: 在历史上是唐代皇宫的一个重要场所,常与美女和奢华生活联系在一起。
  • 入道: 在道教文化中,入道是指出家修道,追求长生不老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希言,唐代诗人,早逝于朝廷政治斗争。其诗多描写离别、送别、抒情等,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表达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盛世,正是道教文化兴盛之时,诗人以此诗送别宫女入道,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修道成仙的向往,也揭示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孤独。

诗歌鉴赏:

《送宫人入道》是一首情感深邃的送别诗,诗人在简练的字句中透出对宫女出家修道的祝福与惋惜。从开篇的“旧宠昭阳里”可以看出,宫女曾是皇帝的宠爱,而如今却选择了离开这种奢华的生活,转而追求一种更高尚的精神境界。诗中“寻仙此最稀”一句,暗示了在宫廷生活中,能够寻求真正的精神寄托的人是极少的。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描绘了宫女从繁华到清静的转变,既表现了她的决心,也流露出对过去生活的依依不舍。尤其是“已别歌舞贵,长随鸾鹤飞”,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似乎她已经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向往着与神仙共舞的生活。

最后两句中提到的“中官看入洞,空驾玉轮归”,则是对她未来生活的展望,暗示她将进入一个更为神秘的空间,虽是空灵却充满希望。整首诗在送别中蕴含着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既有对旧生活的留恋,也有对新生活的期待,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孤独与清新的气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旧宠昭阳里:指她曾是皇帝的宠爱,生活在辉煌的昭阳殿中。
  2. 寻仙此最稀:在这个奢华的地方,寻求精神寄托的人是非常少见的。
  3. 名初出宫籍:她刚刚从宫中身份中消失,暗示即将告别过去。
  4. 身未称霞衣:她的身份尚未转变为修道者,尚未穿上象征成仙的衣服。
  5. 已别歌舞贵:她已经告别了奢华的歌舞生活。
  6. 长随鸾鹤飞:她将与神仙一样,追随高洁的鸾鹤飞翔。
  7. 中官看入洞:中官送她进入道教的洞天。
  8. 空驾玉轮归:她的离去是空灵的,驾着象征神秘的玉轮归去。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上下句常成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通过“霞衣”、“鸾鹤”等意象比喻修道者的高洁与理想。
  • 拟人: 通过对“鸾鹤”的描绘,赋予了自然物以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出家修道的祝福和对旧生活的怀念,诗人通过对宫女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和精神追求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宫廷生活的批判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昭阳里: 代表了宫廷的奢华与复杂的人际关系。
  • 寻仙: 代表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霞衣: 象征着成仙的理想与境界。
  • 鸾鹤: 代表自由与高洁的追求。
  • 玉轮: 象征神秘的交通与超脱的生活。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旧宠昭阳里”中的“昭阳”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宫殿
    C. 道教
    D. 仙人

  2. 诗中提到的“霞衣”象征着什么? A. 皇宫的服饰
    B. 修道者的衣服
    C. 舞者的服装
    D. 普通人的衣服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宫廷生活的热爱
    B. 对修道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诗歌艺术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张籍的《送宫人入道》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送别的主题,但前者更关注内心的选择与精神追求,而后者则强调友情与现实的离别,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