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外甥苗武仲》

时间: 2025-02-04 16:26:14

放逐今来涨海边,亲情多在凤台前。

且将聚散为闲事,

须信华枯是偶然。

蝉噪疏林村倚郭,鸟飞残照水连天。

此中唯欠韩康伯,共对秋风咏数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外甥苗武仲 徐铉 〔唐代〕

放逐今来涨海边,亲情多在凤台前。 且将聚散为闲事,须信华枯是偶然。 蝉噪疏林村倚郭,鸟飞残照水连天。 此中唯欠韩康伯,共对秋风咏数篇。

白话文翻译:

我被放逐到了涨海边的这个地方,亲人们大多还在凤台前。 暂且把聚散离合当作平常事,必须相信繁华与枯萎都是偶然的。 蝉声在稀疏的林木中鸣叫,村庄依傍着城郭,鸟儿在夕阳的余晖中飞翔,水面与天空相连。 这里只缺少韩康伯,我们可以一起对着秋风吟咏几篇诗。

注释:

  • 放逐:古代官员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 涨海:古代对南海的称呼。
  • 凤台: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繁华之地。
  • 聚散:指人们的相聚与分离。
  • 华枯:指事物的兴盛与衰败。
  • 蝉噪:蝉的叫声。
  • 疏林:稀疏的树林。
  • 郭:城郭,即城墙。
  • 残照:夕阳的余晖。
  • 韩康伯: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道中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徐铉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尤以诗文见长,其诗风格清新,文笔流畅。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徐铉在被放逐到涨海边时写给外甥苗武仲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思念,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怀念。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放逐之地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放逐今来涨海边”一句,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处境,而“亲情多在凤台前”则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且将聚散为闲事,须信华枯是偶然”,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聚散无常的豁达态度和对世事兴衰的深刻认识。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放逐今来涨海边:作者被贬谪到涨海边的偏远地区,这里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处境。
  2. 亲情多在凤台前:亲人们大多还在凤台前,这里流露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3. 且将聚散为闲事:暂且把聚散离合当作平常事,这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聚散无常的豁达态度。
  4. 须信华枯是偶然:必须相信繁华与枯萎都是偶然的,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兴衰的深刻认识。
  5. 蝉噪疏林村倚郭:蝉声在稀疏的林木中鸣叫,村庄依傍着城郭,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意境。
  6. 鸟飞残照水连天:鸟儿在夕阳的余晖中飞翔,水面与天空相连,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7. 此中唯欠韩康伯:这里只缺少韩康伯,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
  8. 共对秋风咏数篇:我们可以一起对着秋风吟咏几篇诗,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放逐今来涨海边”与“亲情多在凤台前”,“且将聚散为闲事”与“须信华枯是偶然”等句,均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比喻:诗中“华枯是偶然”一句,通过比喻表达了世事兴衰的无常。
  • 拟人:诗中“蝉噪疏林村倚郭”和“鸟飞残照水连天”等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拟人化描绘,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和生命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人生聚散无常和世事兴衰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亲情和友情的思念。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放逐: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这里象征着作者的困境。
  • 涨海:古代对南海的称呼,这里象征着偏远和荒凉。
  • 凤台:地名,可能指某个繁华之地,这里象征着亲人的所在。
  • 聚散:指人们的相聚与分离,这里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华枯:指事物的兴盛与衰败,这里象征着世事的无常。
  • 蝉噪:蝉的叫声,这里象征着夏日的宁静。
  • 疏林:稀疏的树林,这里象征着自然的宁静。
  • 残照:夕阳的余晖,这里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韩康伯:人名,可能指作者的朋友或同道中人,这里象征着友情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徐铉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五代 D. 明代

  2. 诗中“放逐今来涨海边”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处境? A. 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B. 在繁华之地 C. 在故乡 D. 在战场

  3. 诗中“亲情多在凤台前”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人的思念? A. 朋友 B. 亲人 C. 老师 D. 学生

  4. 诗中“且将聚散为闲事”一句,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态度的豁达? A. 对生死的豁达 B. 对聚散的豁达 C. 对荣辱的豁达 D. 对贫富的豁达

  5. 诗中“须信华枯是偶然”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什么认识的深刻? A. 对兴衰的深刻认识 B. 对荣辱的深刻认识 C. 对聚散的深刻认识 D. 对生死的深刻认识

答案:

  1. C. 五代
  2. A. 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3. B. 亲人
  4. B. 对聚散的豁达
  5. A. 对兴衰的深刻认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徐铉的其他作品,如《送王四十五归东都》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徐铉的诗风和创作特点。
  • 其他唐代诗人的放逐诗,如李白的《庐山谣》等,可以对比不同诗人的放逐诗作,了解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诗词对比:

  • 徐铉的《寄外甥苗武仲》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可以发现两位诗人在表达放逐情感时的不同手法和风格。徐铉的诗更加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李白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铉的全部诗作,可以全面了解徐铉的诗歌创作。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徐铉的诗作。
  • 《徐铉诗集校注》:对徐铉的诗作进行了详细的校注和解读,有助于深入研究徐铉的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