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旅次》
时间: 2025-05-29 18:54:56意思解释
南海旅次
作者: 曹松 〔唐代〕
原文展示: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
白话文翻译:
我在越王台上回忆归去的心情,
回乡的思绪在高处难以抑制。
身为客人正值无雁飞过的时节,
故乡谁又能说有书信传来呢?
城头的角声早已吹散了霜寒,
城外的潮水依旧荡漾着月光。
我的心如同百花般绽放却未能实现,
年年春来争先恐后地催促着我。
注释:
- 越王台: 指的是越王勾践的台楼,象征怀旧与思乡之情。
- 无雁处: 指的是没有雁阵飞过,象征孤独与寂寞。
- 书来: 书信,表示对故乡的联系与思念。
- 早角: 清晨的号角声,表示时间的流逝。
- 残潮: 城郭外的潮水,象征着时间的推移与变化。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曹松是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曾任职于朝廷,诗风清新,感情真挚。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旅途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旅途的孤独,反映了唐代人对于归乡的情感。
诗歌鉴赏:
曹松的《南海旅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复杂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的交融。开篇即以“忆归”引入,立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表现出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中描绘的越王台,既是一种地理坐标,也是一种情感寄托,象征着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与怀念。接着,曹松用“无雁处”来传达身处异乡的孤寂,诗人在异地他乡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随着诗情的发展,角声的吹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霜尽则暗示着寒冷的过去已经过去,新的月光照耀着大地,给人以希望。最后的“心似百花开未得”,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推向高潮,表达了渴望与未能实现的无奈,正如春天的到来,虽然催促着花开,却难以实现心中渴望的归属感。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有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忆归休上越王台:站在越王台上,思念归乡,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 归思临高不易裁:在高处思乡,情感难以抑制。
- 为客正当无雁处:身为旅客,正值无雁飞过的孤寂时刻。
- 故园谁道有书来:谁能告诉我故乡是否有书信传来?
- 城头早角吹霜尽:清晨的号角声已经响起,霜寒也随之消散。
- 郭里残潮荡月回:城外的潮水在月光下轻轻荡漾,时间在流逝。
- 心似百花开未得:我的心情像百花一样渴望绽放,却始终未能实现。
- 年年争发被春催:年年春天催促着花开,却无法实现我的心愿。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百花,体现出内心的渴望与焦虑。
- 对仗:如“城头早角”“郭里残潮”,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 越王台: 代表历史与怀旧之情。
- 雁: 象征归乡的希望与孤独。
- 书信: 连接故乡与异乡的纽带。
- 月光: 反映时间与思念的流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越王台”象征什么?
- A. 历史的遗迹
- B. 旅途的孤独
- C. 思乡之情
- D. 以上皆是
-
“心似百花开未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意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爱情的渴望
- D. 对春天的期待
-
诗中“无雁处”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孤独
- B. 快乐
- C. 忧伤
- D. 期待
答案:
- D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强调友谊与离别的情感。
- 李白的《月下独酌》: 通过酒与月光的意象,展现了孤独与自我抒发的主题,风格上更显豪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