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时间: 2025-01-10 22:33:35意思解释
塞下曲
原文展示: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白话文翻译:
浮云上的骏马已经结束了行程,我轻快地出征去打仗。
我倚靠着天子的威怒,又依托将军的英勇。
万鼓雷鸣般地震动着大地,千旗在风中燃烧着火焰。
日轮停驻在霜冷的戈矛上,月亮的光辉悬挂在雕刻的弓上。
青海的战阵被云雾笼罩,黑山的兵气冲天而起。
战斗正酣,太白星高悬,战斗结束,旄头却空虚无物。
为了一朝的成功,万里征战也不惜死去。
在画图的麒麟阁中,进入明光宫中。
我大笑着对文士说,一部书籍又有什么用呢?
古人若不懂得这个道理,往往到老了也仍是一无所成。
注释:
- 浮云骏:指的是马,浮云比喻马的轻快、高远之意。
- 从戎:出征打仗。
- 天子怒:指皇帝的威怒。
- 将军雄:将军的英勇。
- 万鼓雷殷:形容鼓声震天动地。
- 旄头:指军旗的头部,象征军队的指挥。
- 麒麟阁:古代高官的府邸或象征荣耀的地方。
- 明光宫:指朝廷或皇宫。
- 一经:指经典书籍。
- 古人昧此道:古人如果不理解这个道理,往往一生无所成就。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号穷睇,山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风豪放,常以边塞军事和游子心情为题材,表现出对国家、民族的强烈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边境战乱时期,反映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对国家的忠诚,表现出军人出征时的豪迈气概与对胜利的渴望。
诗歌鉴赏:
《塞下曲》是一首豪放激昂的边塞诗,展现了高适对战斗的热情与渴望。诗中通过描绘壮丽的战场景象,表现出士兵们在战争中生死相依的勇敢与决心。开篇的“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直接引入战斗主题,展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接着,诗人描绘了万鼓雷鸣、千旗飞舞的战场场景,生动地传达出战争的紧迫感和壮观气氛。
诗中“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的意象,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暗示了战士们的铠甲和武器,体现了诗人对武器的赞美。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尤其是“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突显了士兵们的无畏精神和对成功的执着追求。
结尾部分,诗人以“大笑向文士”一语,表达了对书本知识的轻视,认为在战场上,生死关头的勇气与忠诚才更为重要。这种对比反映了高适对士人和文士的批判和对士兵精神的赞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开头以“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引入,描绘了出征的情景。
-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指明了出征的依据和支持,展现出士兵们的信心。
-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生动描绘了战争的响亮和壮观场面。
-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则通过比喻手法,表现出自然与战争的结合。
-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结束后的空虚。
- 最后几句强调了勇敢与成功的关系,表明了诗人对成功的渴望与对文士的轻视。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日轮驻霜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使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战争的壮观,增强了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勇敢与牺牲,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成功的渴望,展现了边塞士兵豪情万丈的精神风貌。
意象分析:
- 浮云骏:象征自由与轻快,反映出士兵们的精神状态。
- 万鼓、千旗:象征战争的激烈与壮观,代表着战士们的集结和斗志。
- 日轮、月魄:自然景象与战斗的结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战争的持续。
- 青海、黑山:地理意象,代表了边疆地域的险峻和战斗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日轮驻霜戈”主要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战斗的残酷
- B. 自然的美丽
- C. 勇士的荣光
- 诗中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说明了什么?
- A. 对胜利的渴望
- B. 对书本知识的追求
- C. 对战争的厌倦
-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战争的壮阔场面。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了边塞生活与战斗的情感。
-
诗词对比:
- 高适的《塞下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表现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壮丽景色的描绘,但高适更侧重于战争的豪情,王之涣则更强调诗人的思考与远眺。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