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寄杜二拾遗》

时间: 2025-01-10 18:49:29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白话文翻译

在人日这天,我在草堂写下这首诗,远远地惦念着故人对故乡的思念。柳条轻拂着颜色,让人不忍直视;梅花满枝,却让我心如刀割。身处异乡,无法参与其中,心中充满忧虑和千般思虑。今年的人日,心中只有回忆,明年的人日又将身处何方?在东山卧榻,三十个春秋已然过去,怎知书剑早已被风尘所染。如今年纪已老,仍然在二千石的位置上,惭愧于身边的东西南北之人。

注释

  • 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古时被视为人类的生日。
  • 草堂:指诗人的居所,隐喻诗人的清高与淡泊。
  • 柳条弄色:柳条轻拂,色彩斑斓,营造出春天的氛围。
  • 梅花满枝:梅花盛开,象征着孤独与遗憾。
  • 龙钟:形容年老体衰。
  • 二千石:古代官职,表示诗人身居高位而心存愧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适(702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与王之涣、岑参并称,擅长边塞诗和咏怀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人日之际,诗人身在异乡,思念故人和故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高适在异乡对故乡、故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以“人日题诗寄草堂”引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紧接着通过“遥怜故人思故乡”传达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此时的柳与梅,成为了他情感的寄托,柳条的轻柔与梅花的孤独,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中“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描绘了身处他乡的孤独与无奈。高适通过对比“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最后几句提到自己在东山卧榻,已过三十春秋,感到时光荏苒,书剑早已被岁月的尘埃覆盖,内心的惆怅与无奈愈加明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对故乡的深情,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日题诗寄草堂:在农历正月初七这天,在我所居住的草堂写下这首诗。
  2. 遥怜故人思故乡:远远地思念着故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柳条弄色不忍见:柳条轻轻摇动,色彩斑斓,让人不忍直视这美丽的景象。
  4. 梅花满枝空断肠:梅花满枝,眼看美丽却让人心如刀割,暗示着孤独和遗憾。
  5. 身在远藩无所预:身处异乡,无法参与、无能为力。
  6. 心怀百忧复千虑:心中充满忧虑,考虑着各种烦恼。
  7. 今年人日空相忆:今年的人日,心中只有对往昔的回忆。
  8. 明年人日知何处:明年的这个时候,又将身在何处?
  9. 一卧东山三十春:在东山卧榻,已经度过了三十个春秋。
  10. 岂知书剑老风尘:怎知书和剑都已被风尘所侵染。
  11. 龙钟还忝二千石:年老体衰仍在二千石的职位上。
  12. 愧尔东西南北人:为身边的东南西北之人感到羞愧。

修辞手法

  • 比喻:柳和梅的描绘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
  • 对仗:例如“遥怜故人思故乡”与“身在远藩无所预”形成对称。
  • 反问:最后两句以反问的方式加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及岁月流逝的感慨,揭示了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美、思念,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象征坚韧与孤独,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苦楚。
  • 东山:象征归隐与安宁,代表诗人希望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人日是指农历的哪一天? A. 正月初一
    B. 正月初七
    C. 正月十五
    D. 正月三十

  2. 诗中“身在远藩无所预”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幸福

  3. 诗中提到的“龙钟”是指什么? A. 一种动物
    B. 年老体衰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风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但高适更注重内心的忧伤与思考,而王之涣则更突出壮观的景象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高适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