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次汉故》

时间: 2025-01-27 04:06:12

我行过汉畤,寥落见孤城。

邑里经多难,儿童识五兵。

广川桑遍绿,丛薄雉连鸣。

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行过汉畤,寥落见孤城。
邑里经多难,儿童识五兵。
广川桑遍绿,丛薄雉连鸣。
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

白话文翻译:

我走过汉畤,遥望那孤零零的城池。
这座城镇经历了许多磨难,连孩子们都认得武器。
广阔的川域,桑树郁郁葱葱,丛林中雉鸟不断鸣叫。
我在萧关的道路上感到惆怅,愿像终军一样请缨而归。

注释:

字词注释:

  • 汉畤:汉代的祭祀场所,象征着历史的悠久。
  • 孤城:形容城池的荒凉与孤独。
  • 邑里:城镇、村庄的意思。
  • 五兵:指的是五种武器,象征战争和动荡。
  • 广川:指广阔的河川,象征自然的美好。
  • 桑遍绿:形容桑树繁茂的景象。
  • 丛薄:形容丛林密集。
  • 惆怅:忧愁、失落的心情。
  • 萧关:指的是边关,常与战争、离别相联系。
  • 终军:指终军,汉代名将,寓意希望归乡。

典故解析:

  • 终军之愿:典出汉朝名将终军,他曾有意为国效力,但因母亲年迈而放弃,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约公元796年-约公元835年),唐代诗人,字正之,号宛溪,朝廷的官员,擅长古诗,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旅次汉故》是耿湋在旅途中所作,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人们心中的忧虑。

诗歌鉴赏:

《旅次汉故》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边塞的荒凉与历史的沉重。诗人从行走的角度出发,描绘了自己经过汉畤时的感受,寥落的孤城不仅指代了眼前的景象,也隐喻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常。接着,诗人提到“邑里经多难”,揭示出这座城镇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种种磨难,甚至连儿童也因生存环境而熟悉了兵器,表现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后两句则转向自然风光的描写,广川的桑树郁郁葱葱,与雉鸟的鸣叫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人世的凋零。最后,诗人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萧关道路的惆怅与对归家的渴望,借用终军的典故,增添了个人情感的厚重感。

整首诗尽管简短,却蕴含丰富的历史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切思考和对人世变迁的无限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行过汉畤,寥落见孤城。

    • 表达了诗人经过汉畤时的孤独感,汉畤作为祭祀场所,承载着历史的沉重。
  2. 邑里经多难,儿童识五兵。

    • 反映了城镇的动荡不安,以及战争给居民带来的深重影响,儿童对武器的认知象征着早熟与无奈。
  3. 广川桑遍绿,丛薄雉连鸣。

    • 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出生命的旺盛与活力,形成对比,加深了孤城的荒凉感。
  4. 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

    • 诗人以终军的故事表达自己归乡的愿望,蕴含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广川桑遍绿,丛薄雉连鸣”,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比喻:孤城象征历史的沧桑,儿童识兵象征战争的影响深远。
  • 意象: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展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自然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城:象征孤独与历史的沉重。
  • 儿童:无辜与战争的牺牲品。
  • 广川桑:自然的生机与希望。
  • 萧关:象征离别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城”象征什么? A. 自然的风光
    B. 历史的沧桑
    C. 战争的胜利

  2. “儿童识五兵”中的“五兵”指的是什么? A. 五种乐器
    B. 五种食物
    C. 五种武器

  3. 终军的故事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国家的忠诚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旅次汉故》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描写与历史的反思,但王之涣更多记录了壮丽的景色,而《旅次汉故》则更侧重于人文关怀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