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彦成以他故去,作此怀之 读画齐本玉》

时间: 2025-01-10 18:52:17

春寒侧侧春阴薄。

整半月,春萧索。

旭日朝来升屋角。

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

红入花腮青入萼。

尽不爽花期约。

可恨狂风空做恶。

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寒侧侧春阴薄。整半月,春萧索。旭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红入花腮青入萼。尽不爽花期约。可恨狂风空做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

白话文翻译

春寒阵阵,春天的阴影显得薄弱。整整一个月以来,春天的气息都显得萧条。旭日从屋角升起,树头的幽鸟在对唱新词,唱完了又双双飞去。花的红色映衬着花腮的娇嫩,青色的叶子衬托着花的萼片,完全不差花期的约定。可恨那狂风无情,早上来一阵,晚上又来一阵,难道就要把花瓣都吹落吗?

注释

  • 侧侧:形容春寒的感觉,隐约而细微。
  • 旭日:指早晨的阳光。
  • 幽鸟:指的是安静而隐秘的鸟儿。
  • 新语:新唱的歌曲,表达了春天的生机。
  • 花腮:指花的颜色和形态。
  • 青入萼:形容新叶的绿意,在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
  • 狂风:指无情的风,带有破坏性。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涉及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元代诗人对春天的细腻观察与情感表达,表现了对自然的敏感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阿瑛,元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自然描写而著称。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季,诗人借助春寒的场景表达了对春天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观念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青玉案 彦成以他故去,作此怀之 读画齐本玉》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诗人在描写春寒的同时,抒发了对春天短暂美好的感慨。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氛,尤其是“春寒侧侧春阴薄”一句,生动地刻画了春寒的微妙感受。接着,诗人通过“旭日朝来升屋角”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树头幽鸟,对调新语”,不仅描绘了春天的鸟鸣声,也隐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诗中“可恨狂风空做恶”一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无奈与无情,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保护之情。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流露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慨,使得读者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寒侧侧春阴薄:春天的寒意阵阵,春天的阴影显得薄弱,表现出春天的不稳定。
  2. 整半月,春萧索:经历了整整一个月,春天的气息显得萧条,给人一种空荡荡的感觉。
  3. 旭日朝来升屋角:早晨的太阳从屋角升起,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4. 树头幽鸟,对调新语:树上的鸟儿在轻声细语,互相对唱,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5. 语罢双飞却:鸟儿唱完后双双飞走,体现了春天的短暂与瞬息万变。
  6. 红入花腮青入萼:花的红色和青色叶子的搭配,展现了春天的美丽。
  7. 尽不爽花期约:花期的约定没有出错,强调了春天的规律和生命的循环。
  8. 可恨狂风空做恶:恼人的狂风无情地破坏春天的美好。
  9. 晓来一阵,晚来一阵:早晚的狂风不断,给人一种压迫感。
  10. 难道都吹落:对花瓣被风吹落的担忧,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无奈和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春寒侧侧”描绘春天的寒冷,生动形象。
  • 拟人: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赋予鸟儿以人的情感与行为。
  • 对仗:诗中使用了许多对仗的句式,如“晓来一阵,晚来一阵”,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自然变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寒:象征着春天的不稳定和无常,暗示着生命的脆弱。
  • 幽鸟: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狂风:象征着自然力量的无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破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有哪些? A. 花、鸟、风
    B. 雪、雨、雷
    C. 石、土、火
    D. 云、海、山

  2. “晓来一阵,晚来一阵”这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安详
    D. 愤怒

  3. 诗中“红入花腮青入萼”主要描绘了什么? A. 季节的变化
    B. 自然的和谐美
    C. 生命的轮回
    D. 人的情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描绘春天的美丽与流转,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与珍惜。
  •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草的描写,反映了生命的无常与惆怅,主题与《青玉案》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顾阿瑛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元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