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中曲》
时间: 2025-01-11 21:00: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房中曲
作者: 李商隐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白话文翻译:
蔷薇花在幽暗中默默流泪,翠绿的带子上挂着小花钱。
那位迷人的年轻人痴情如云,怀抱着朝阳在西窗前。
枕头是龙宫的石头,割下的正是秋水的颜色。
玉簟失去了柔软的肌肤,只能看到蒙罗的碧色。
想起前年春天,未曾开口却已含着悲伤。
归来时已不再见到,锦瑟的美丽却依旧在。
今天在涧底的松树,明天在山顶的栎树。
愁苦已到天池翻涌,彼此相看却不相识。
注释:
- 蔷薇:一种花,常用来象征爱情。
- 幽素:幽静而素雅,形容环境或情感的状态。
- 娇郎:指年轻貌美的男子。
- 龙宫石:传说中的龙宫中的石头,象征珍贵。
- 锦瑟:一种精美的丝织品,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 蒙罗碧:形容色泽青翠的绸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写爱情诗、咏史诗和景物诗。李商隐的诗风华丽,常常运用典故和隐喻,情感细腻而复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商隐晚年,表达了他对往日爱情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诗歌鉴赏:
《房中曲》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细腻描写的诗作。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失去爱情的怀念与对往昔时光的缅怀。开篇以“蔷薇泣幽素”引入,生动描绘了环境的幽静与内心的哀伤,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法言表的痛楚。接着提到“娇郎痴若云”,通过比喻表现出年轻人的痴情与柔情。在描述爱情的甜蜜与美好后,诗人又转向对失去的感慨,表达了“归来已不见”的惆怅。不仅仅是对个人感情的诉说,诗中更透出对人生无常的深思。最后几句则呈现出一种无奈与陌生的感受,愁苦已至天池翻涌,彼此却已不再相识,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助。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蔷薇泣幽素:蔷薇花在幽静的环境中流泪,暗示内心的悲伤。
- 翠带花钱小:翠绿的带子上绣着小花,细腻的描写带出爱情的美好。
- 娇郎痴若云:形容年轻男子如同云般柔情绵绵,富有幻想。
- 抱日西帘晓:描绘了早晨阳光透过西窗的美景,象征希望与温暖。
- 枕是龙宫石:用龙宫石作为枕头,隐喻爱情的珍贵与难得。
- 割得秋波色:秋水的颜色,象征思念和忧伤。
- 玉簟失柔肤:玉簟的失去,暗示爱人的离去。
- 但见蒙罗碧:只剩下蒙罗的颜色,象征对往昔的追忆。
- 忆得前年春:回忆起去年的春天,情感的引子。
- 未语含悲辛:未曾开口,已感到深深的悲伤。
- 归来已不见:回到故地,却再也见不到爱人。
- 锦瑟长于人:锦瑟的美丽却长久留在心中。
- 今日涧底松:描绘眼前的松树,暗示时间的流逝。
- 明日山头檗:明天又会在不同的地方看到新的景象。
- 愁到天池翻:愁苦已达到极点。
- 相看不相识:彼此相望,却似乎不再熟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娇郎痴若云”,将年轻男子比作云,表现其柔情。
- 拟人:如“蔷薇泣幽素”,赋予花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构成对照的句式,强化感情。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爱情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李商隐对逝去时光的深刻思考与对爱情失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蔷薇:象征爱情与美好。
- 龙宫石:象征珍贵与神秘。
- 锦瑟:象征美好与哀愁。
- 秋波:象征思念与忧伤。
- 涧底松与山头檗: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房中曲》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商隐
C. 白居易
D. 王维 -
诗中的“娇郎”指的是?
A. 一位女子
B. 一位年轻男子
C. 一位老者
D. 一位小孩 -
诗中提到的“锦瑟”象征什么?
A. 富贵
B. 美好与哀愁
C. 友情
D. 自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题》——李商隐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李商隐的《房中曲》与杜甫的《春望》在表达情感上都有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但李商隐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绘,而杜甫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两者在艺术手法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李商隐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