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玉山观禅师兰若》
时间: 2025-01-27 04:02: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玉山观禅师兰若
作者: 韩翃 (唐代)
玉山宴坐移年月,
锡杖承恩诣丹阙。
先朝亲与会龙华,
紫禁鸣钟白日斜。
宫女焚香把经卷,
天人就席礼袈裟。
禅床久卧虎溪水,
兰若初开凤城里。
不出嚣尘见远公,
道成何必青莲宫。
朝持药钵千家近,
暮倚绳床一室空。
掖垣挥翰君称美,
远客陪游问真理。
薄宦深知误此心,
回心愿学雷居士。
白话文翻译:
在玉山的宴会上,岁月悄然流逝,
我手持锡杖,恭敬地前往丹阙。
先朝时,我与亲友共聚龙华,
紫禁城里钟声响起,白日渐斜。
宫女们焚香读经卷,
天人就座,礼仪庄重。
我在禅床上久卧,旁边是虎溪水,
兰若初开,正好在凤城之内。
我不出喧嚣尘世,见到远公,
成道何必依赖青莲宫?
早上持药钵,千家门前走,
晚上倚靠绳床,只有一室空。
掖垣里挥笔,君子称赞我,
远道而来的客人,陪我游览,询问真理。
身处薄宦,不知此心的迷误,
我愿回心,向雷居士学习。
注释:
- 玉山: 指玉山,象征高洁与清幽。
- 锡杖: 禅师的法器,象征智慧与权威。
- 丹阙: 指皇宫,象征权力与荣耀。
- 龙华: 龙华大会,佛教盛会。
- 紫禁: 紫禁城,古代皇宫。
- 袈裟: 佛教僧侣的服装,象征佛教的庄重。
- 禅床: 禅修用的床,表示修行。
- 虎溪水: 指虎溪,象征清静之地。
- 青莲宫: 表示道教的修道之所。
- 雷居士: 指雷公,著名的修道者,代表修道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和佛教思想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盛行时期,诗人通过对玉山和禅师兰若的描写,表达对佛教思想的向往与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题玉山观禅师兰若》是一首融合了佛教思想与道教理念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寻求内心宁静的向往。开篇以“玉山宴坐移年月”落笔,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勾勒出一种禅意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神圣的场景,宫女焚香、天人礼仪,构建出一个庄重而神秘的空间。
诗中“道成何必青莲宫”一句,深刻表达了对成道的理解:成道并不一定依赖于外在的形式,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悟。此外,诗人在描绘环境时,使用了“虎溪水”“凤城”这样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与内心和谐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深邃,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对佛教的敬仰,也有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山宴坐移年月” 描述作者在玉山的宴会上,感受时间的流逝。
- “锡杖承恩诣丹阙” 表达对佛教的敬仰,锡杖象征着智慧。
- “先朝亲与会龙华” 提到过去的盛会,显示出文化的传承。
- “紫禁鸣钟白日斜” 展示出宫廷的庄重与宁静。
- “宫女焚香把经卷” 反映出佛教仪式中的庄严。
- “天人就席礼袈裟” 体现了佛教的礼仪之美。
- “禅床久卧虎溪水” 描绘了诗人悠闲的修行生活。
- “兰若初开凤城里” 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不出嚣尘见远公” 表示诗人对喧嚣世界的逃离与内心的宁静。
- “道成何必青莲宫” 反思成道的真正含义。
- “朝持药钵千家近” 体现了慈悲与关怀。
- “暮倚绳床一室空” 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 “掖垣挥翰君称美” 表达了与友人间的情谊。
- “远客陪游问真理” 表达了对真理的探求与交流。
- “薄宦深知误此心” 显示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 “回心愿学雷居士” 体现了对修道者的向往。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锡杖承恩”)、拟人(如“宫女焚香”)、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美和艺术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反映了诗人对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山: 象征高洁与心灵的宁静。
- 锡杖: 象征智慧与佛教的权威。
- 龙华: 代表佛教盛会,象征团聚与和谐。
- 紫禁城: 权力的象征,与世俗生活的对比。
- 袈裟: 象征佛教的庄重与修行的纯粹。
- 虎溪水: 表达自然的清幽与修行环境的宁静。
- 青莲宫: 道教修行的理想之地,象征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锡杖”代表什么? A. 权力
B. 智慧
C. 财富
答案: B -
“道成何必青莲宫”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思想? A. 成道依赖于形式
B. 成道在于内心的觉悟
C. 成道是世俗的追求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虎溪水”象征什么? A. 喧嚣
B. 宁静
C. 财富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庐山谣》 (李白)
- 《长恨歌》 (白居易)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但《题玉山观禅师兰若》更注重佛教思想的渗透,而《鹿柴》则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隐逸生活的理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韩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