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郎》

时间: 2025-02-04 16:11:27

几回奏事建章宫,圣主偏知汉将功。

身著紫衣趋阙下,

口衔丹诏出关东。

蝉声驿路秋山里,草色河桥落照中。

远忆故人沧海别,当年好跃五花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郎
几回奏事建章宫,
圣主偏知汉将功。
身著紫衣趋阙下,
口衔丹诏出关东。
蝉声驿路秋山里,
草色河桥落照中。
远忆故人沧海别,
当年好跃五花骢。

白话文翻译:

几次在建章宫上奏事,
圣主特别知道汉将的功劳。
身穿紫衣走到阙下,
口里含着丹诏从关东出发。
蝉鸣声在驿路的秋山间,
草色映衬着河桥的落日。
遥远地回忆故人沧海的别离,
想起当年骑着五花骢马的情景。

注释:

  • 奏事:指上奏或报告事情。
  • 建章宫:唐代宫殿之一,位于长安。
  • 圣主:指皇帝。
  • 汉将:指汉朝的将领,借以表明功绩。
  • 紫衣:指官员的服装,象征地位。
  • 丹诏: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 五花骢:指一种马,马身花色,象征英俊潇洒的骑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约公元724年-约公元783年),唐代诗人,字少华,号白云山人,曾任职于中央和地方,风格清新自然,以写景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王光辅是诗人的友人,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以及对故人的怀念,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情怀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王光辅的美好祝愿与深厚情谊。开头几句通过“奏事”“圣主”等词语,展现了王光辅作为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表明他在朝廷中的重要性。接着,通过“身著紫衣”“口衔丹诏”的描绘,突出他身为官员的荣耀与责任。

诗中描绘的秋山、蝉声、草色等意象,不仅渲染了送别的氛围,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尤其是“蝉声驿路秋山里”一句,既有秋天的萧瑟感,又透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最后两句则是对故人的追忆,情感更为浓厚,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怀念。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情感,展示了唐代文人特有的豪情与个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回奏事建章宫:多次上朝奏事于建章宫,表明王光辅的职责与身份。
  • 圣主偏知汉将功:皇帝特别知道汉朝将领的功绩,暗示王光辅的才能受到重视。
  • 身著紫衣趋阙下:身穿紫衣走向阙下,表现出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与荣耀。
  • 口衔丹诏出关东:口中含着皇帝的诏书,从关东出发,象征着王光辅的重要任务。
  • 蝉声驿路秋山里:在秋天的山间,蝉声响起,渲染了送别的氛围。
  • 草色河桥落照中:草色和河桥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象。
  • 远忆故人沧海别:遥远地回忆与故人的离别,表现出对友谊的深厚情感。
  • 当年好跃五花骢:想起当年骑乘五花骢马的情景,展现了过去的欢乐时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身著紫衣”和“口衔丹诏”,上下句各有相对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秋山、蝉声、草色等自然意象,渲染送别的情感氛围。
  • 比喻:将离别比作沧海,突显情感的深远和悲伤。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与故人的回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豪情与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 蝉声:象征着夏末秋初,隐喻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秋山:代表离别的时间背景,渲染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五花骢:象征着青春与活力,表达对往昔快乐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建章宫”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唐代宫殿
    • C. 一种饮品
    • 答案:B
  2. “蝉声驿路秋山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紫衣”象征着什么?

    • A. 官员的身份
    • B. 平民的生活
    • C. 战士的荣耀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壮志,但更侧重于壮丽山河的描绘。
  • 《赠汪伦》:同样表达了深厚的友谊,但通过酒宴的方式展现,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