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萧洒洒复婷婷,一半风流一半清。不为暑窗添午荫,却来愁枕作秋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芭蕉的姿态与情境:飘洒而落的叶子,既有风流的潇洒,又有清雅的气质。它并不为炎热的夏天提供遮荫,反而在夜里带来愁苦的秋声,令人感到忧伤。
注释:
- 萧萧洒洒:形容芭蕉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样子,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婷婷:形容芭蕉的姿态优美。
- 一半风流一半清:指芭蕉既有风流潇洒的一面,也有清雅宁静的一面。
- 暑窗:炎热的夏天,窗户旁边。
- 愁枕:愁苦的枕头,表示因思绪而难以入眠。
-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暗指秋天的凄凉和愁苦。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秋声”常常被用来象征思乡或伤感的情绪,暗示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内心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存斋,南宋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常在诗中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往往蕴含哲理,并展现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作者通过芭蕉的形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示了芭蕉的独特美感,既有风流潇洒的一面,又有清冷宁静的一面。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芭蕉的美丽,也暗示了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诗中提到的“暑窗”与“愁枕”,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在炎热的夏天,芭蕉却没有提供遮阴的庇护,反而带来秋天的愁苦声响,透过这个细节,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萧洒洒复婷婷:描绘了芭蕉在风中摇曳的姿态,给人以轻盈而典雅的感觉。
- 一半风流一半清:强调芭蕉的两种特质,反映了诗人对美的多元理解。
- 不为暑窗添午荫:直白地表达了芭蕉不为人们带来夏日的凉爽,这里暗含了一种失落感。
- 却来愁枕作秋声:转折句,秋声的到来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带来了忧伤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芭蕉比作风流与清雅的象征。
- 拟人:赋予芭蕉以人性化的特征,体现其与环境的互动。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芭蕉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生的无常。
意象分析:
- 芭蕉:象征着风流与清雅,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 秋声:象征着愁苦与思念,反映了内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萧萧洒洒”形容的是哪个植物?
- A. 柳树
- B. 芭蕉
- C. 桃树
-
“一半风流一半清”中的“风流”指的是什么?
- A. 自由奔放
- B. 细腻优雅
- C. 沉稳内敛
-
诗中提到的“愁枕”暗示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
- C. 宁静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诗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主题上都流露出对秋天的感慨,但前者更多地着眼于自然的美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而后者则更关注于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集》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