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一气升腾宝鼎煎》

时间: 2025-01-27 03:17:11

一气升腾宝鼎煎。

相交水火,玉路飞铅。

不能神定两团圆。

隔若云泥,难契重玄。

切要澄心剿万缘。

自然性命,混合归禅。

阳魂变化恣升迁。

百日千朝,云步壶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气升腾宝鼎煎。
相交水火,玉路飞铅。
不能神定两团圆。
隔若云泥,难契重玄。
切要澄心剿万缘。
自然性命,混合归禅。
阳魂变化恣升迁。
百日千朝,云步壶天。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和灵性境界时的心路历程。一气升腾,象征着内心的气息如同宝鼎般蒸腾;水火交融,描绘了修行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与冲突;而无法使心灵归于平静,象征着修行的艰难。诗中提到的云泥之隔,强调了心灵的距离与难以契合的境界。诗人强调要澄清心灵,剿除万千杂念,最终达到自然合一,归入禅境。阳魂的变化,表现了修行者不懈追求的精神;百日千朝,形象地描绘了修行的漫长与艰辛,最终步入高深的境界。

注释:

  • 一气:指内心的气息或精神状态。
  • 宝鼎:古代用于炼药或烹饪的器具,象征修行与炼化。
  • 水火相交:比喻修行中的矛盾与冲突。
  • 云泥:比喻境界的差异与心灵的隔阂。
  • 澄心剿万缘:意为要清心寡欲,去除外界的干扰。
  • 自然性命:指自然的生命状态,达到与自然的合一。
  • 阳魂变化:指内心的变化与升华。
  • 壶天:道教中指代的高深境界或仙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吉昌,元代诗人,以道教思想为背景,诗风清新,常表现对自然、人生和修行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道教思想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修道和追求真理的渴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一剪梅·一气升腾宝鼎煎》展现了王吉昌对修道与心灵升华的深入思考。诗中以“宝鼎”引入,象征炼化与修行的过程,生动地描绘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时的内心挣扎与不断升华的状态。水火的交融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阴阳相生的哲学,显示了修行者在面对内心矛盾时的无奈与坚持。此外,诗句中提到的“云泥”与“重玄”则强调了心灵所处的不同层次,表达了修行的艰难与不易。诗人最后提及“自然性命,混合归禅”,透露出一种淡泊明志、回归自然的理想境界,传递出道教的和谐思想。

整首诗不仅在字面上构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修行过程,更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智慧与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气升腾宝鼎煎”:表明内心的气息在升腾,像炼制灵药般,体现出修行的状态。
    • “相交水火,玉路飞铅”:水火相交象征着内心的矛盾,而玉路飞铅则暗示修行的艰辛与挑战。
    • “不能神定两团圆”:表现了心灵无法静定,难以达到圆满的境地。
    • “隔若云泥,难契重玄”:强调了境界的差异,修行者与真理之间的隔阂。
    • “切要澄心剿万缘”:修行者需清心寡欲,去除万千干扰,达到内心的宁静。
    • “自然性命,混合归禅”:表达了合一的理想,返回自然的生命状态。
    • “阳魂变化恣升迁”:强调内心的变化与不懈追求。
    • “百日千朝,云步壶天”:描绘了漫长的修行过程,最终达到高深的境界。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宝鼎煎”比喻修行过程的艰辛。
    • 对仗:如“水火相交”和“阳魂变化”,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云泥”象征着境界的差距,丰富了诗的内涵。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修行中的内心挣扎与升华,强调心灵的澄清与自然的合一,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 宝鼎:象征炼化与修行的过程。
  • 水火:象征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 云泥:象征境界的差异与内心的隔阂。
  • 阳魂:象征内心的变化与升华。
  • 壶天:象征高深的境界与理想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一气升腾宝鼎煎”中的“宝鼎”指代什么?

    • A. 一种美食
    • B. 炼药器具
    • C. 文房四宝
  2. “水火相交”主要象征什么?

    • A. 和谐
    • B. 矛盾与冲突
    • C. 自然
  3.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爱情
    • B. 修行与内心升华
    • C. 田园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在王吉昌的《一剪梅·一气升腾宝鼎煎》中,强调了修行的艰辛与内心的挣扎;而李白的《静夜思》则更多地表现了思乡之情,展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内心的平静。两者虽主题不同,但均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道教与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