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送许待制知越州》

时间: 2025-01-11 14:27:59

喜公新拜会稽章,五月平湖镜水光。

菡萏花迎金板舫,葡萄酒泻玉壶浆。

云归秦望山头静,雨洗若耶溪上凉。

天子不能烦待从,可将吟咏报时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送许待制知越州
作者:梅尧臣
喜公新拜会稽章,
五月平湖镜水光。
菡萏花迎金板舫,
葡萄酒泻玉壶浆。
云归秦望山头静,
雨洗若耶溪上凉。
天子不能烦待从,
可将吟咏报时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写给许待制的,表达了对他的祝贺与美好的祝愿。诗人赞美了会稽的美景,描绘了湖面如镜的平静和菡萏花盛开的景象,同时也提到了葡萄酒的美味。诗中提到的山和溪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最后以天子无法招待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吟咏来传达时令的美好。

注释

  • 会稽:指今浙江绍兴地区,是古代著名的风景胜地。
  • 平湖:指湖面平静如镜,反射出美丽的风景。
  • 菡萏:即荷花,象征着美丽与纯洁。
  • 金板舫:华丽的船只,象征着富贵与享乐。
  • 玉壶浆:比喻美酒,盛酒的器具是玉制的,表示酒的珍贵。
  • 云归秦望:指远望秦山,云雾缭绕,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若耶溪:指若耶溪,清澈的溪水,给人以凉爽的感受。
  • 天子:指皇帝,这里暗指诗人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青山,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梅尧臣得知许待制升任越州刺史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贺和对新环境的美好向往。诗中展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寄送许待制知越州》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友谊的诗作。诗的开篇以“喜公新拜会稽章”引入,直接表明了写作的目的:祝贺许待制的任命。接下来描绘了平湖的美丽景色,湖面平静如镜,映照着周围的景物,给人以宁静和美的感受。

菡萏花的盛开,金板舫的华丽,葡萄酒的美味,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优雅而惬意的生活情景。诗人在描绘美景时,带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祝福,流露出浓厚的人情味。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云归秦山的宁静与若耶溪的清凉相得益彰,使整个诗篇在美景和友谊之间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最后一句“可将吟咏报时康”更是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希望通过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对时光与生命的珍视。

整首诗在意境的营造上,既有对友人的祝贺,也有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梅尧臣的诗才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喜公新拜会稽章:祝贺许待制任职会稽。
  2. 五月平湖镜水光:描绘五月的平湖,水面如镜,光影斑驳。
  3. 菡萏花迎金板舫:荷花盛开,迎接华丽的船只,象征富贵。
  4. 葡萄酒泻玉壶浆:美酒倾泻而出,形象生动,暗示宴饮的欢快。
  5. 云归秦望山头静:远望秦山,云归山头,营造宁静的氛围。
  6. 雨洗若耶溪上凉:细雨洗净溪水,溪上显得格外清凉。
  7. 天子不能烦待从:即使皇帝无法招待我,我也不在意。
  8. 可将吟咏报时康:希望通过吟咏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水光”,比喻湖面平静如镜。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如“云归秦望”与“雨洗若耶”。
  • 拟人:如“菡萏花迎”,让花朵似乎有了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贺和对大自然美好的赞美,流露出浓厚的人情味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湖:象征宁静与和谐。
  • 菡萏:象征美好与纯洁。
  • 金板舫:象征富贵与欢乐。
  • 葡萄酒:象征享受和生活的美好。
  • 云与雨: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清新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会稽”是指哪个地区?

    • A. 浙江
    • B. 江苏
    • C. 广东
    • D. 湖北
  2. “五月平湖镜水光”中,“镜水光”形容的是?

    • A. 湖边的美景
    • B. 湖面的平静
    • C. 天空的光辉
    • D. 船只的华丽
  3. 诗中提到的“天子”指的是?

    • A. 朋友
    • B. 皇帝
    • C. 诗人自己
    • D. 许待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王维:梅尧臣的诗歌常表现出人情味,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展现自然的宁静与哲理。两者在意境的营造上各有所长,梅尧臣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王维则强调自然的独立性与深邃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