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丹岩》

时间: 2025-02-04 15:41:34

绛帷深密障严霜,衿佩芬芳聚一堂。

竹外琅琅听春诵,咿唔声里带诗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丹岩
作者:卫宗武 〔宋代〕

绛帷深密障严霜,
衿佩芬芳聚一堂。
竹外琅琅听春诵,
咿唔声里带诗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环境。深红色的帷幕紧密地遮挡着寒霜,身上的衣襟和佩饰散发着芬芳,大家齐聚一堂。竹林之外,传来清脆的读书声,伴随着轻声的吟诵,空气中弥漫着诗的香气。

注释

字词注释

  • 绛帷:深红色的帷幕。
  • 深密:形容帷幕厚重,遮挡严密。
  • 衿佩:指衣襟和佩饰,通常指文人雅士的服饰。
  • 琅琅:形容书声清脆悦耳。
  • 咿唔:形容吟诵的声音,轻柔而含糊。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的历史典故,但“春诵”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学子在春天时读书吟诵的场景,反映出求知和文人雅士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词以清新典雅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和文人风雅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文人交流、读书吟诵的生活情景有关,体现了对诗歌创作和文人雅集的向往。

诗歌鉴赏

《和丹岩》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雅致的环境。首句“绛帷深密障严霜”描绘了一个温暖的室内,厚重的帷幕让外面的寒霜无法侵入,给人一种安全和温暖的感觉。接下来的“衿佩芬芳聚一堂”则强调了与会者的文雅与品位,仿佛能闻到他们身上的香气,进一步渲染了场景的雅致。

第三句“竹外琅琅听春诵”,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气息,竹林外清脆的读书声传来,增添了生气和活力。而最后一句“咿唔声里带诗香”则将诗的气息与读书的声音结合,表现出诗歌的魅力和文人生活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和氛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文人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文化风范和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绛帷深密障严霜:以“绛帷”作为开端,突出环境的温暖与对寒霜的屏障,暗示诗人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2. 衿佩芬芳聚一堂:描绘了文人雅士们的聚会,衣衫的芬芳与氛围融合,表达出雅集的和谐与高雅。
  3. 竹外琅琅听春诵:描写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的结合,竹林的清脆声音与春天的气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
  4. 咿唔声里带诗香:最后一句总结了前面的场景,诗歌的气息在吟诵声中弥漫,诗意盎然。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的“诗香”暗示了诗歌的美好与内涵。
  • 对仗:如“绛帷”与“衿佩”,形成了和谐的对称关系,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将声音“带诗香”,赋予声音以情感,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文人雅集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春天、自然和诗歌的热爱,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精神境界与文化氛围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绛帷:象征温暖、安全的环境。
  • 芬芳:代表文人的品位和气质。
  • 春诵:象征着学习与知识的追求。
  • 诗香:象征着诗歌的美好与文人精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绛帷”指什么颜色的帷幕?

    • A. 深红色
    • B. 蓝色
    • C. 绿色
  2. 诗中“琅琅”形容的是什么声音?

    • A. 读书声
    • B. 风声
    • C. 水声
  3. 诗人通过“咿唔声里带诗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诗的厌恶
    • B. 对诗的热爱
    •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A. 深红色
  2. A. 读书声
  3. B. 对诗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晓》 - 孟浩然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和丹岩》均体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描写了文人雅集的和谐氛围,展示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