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归偶成》

时间: 2025-01-11 20:44:23

杜鹃一自听天津,南北纷纷患转深。

备谨彻桑征戍事,忧形恤纬老臣心。

惊闻边信多蛮语,喜动乡情带楚音。

若得君王放归去,便陪莲社访东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杜鹃一自听天津,南北纷纷患转深。
备谨彻桑征戍事,忧形恤纬老臣心。
惊闻边信多蛮语,喜动乡情带楚音。
若得君王放归去,便陪莲社访东林。

白话文翻译

杜鹃鸟独自啼叫在天津,南北各地的战乱愈发深重。
我谨慎地思虑着桑树之地的征戍事务,忧虑自己年老体衰,牵挂着那老臣的心情。
惊闻边界传来的消息多是蛮夷的语言,喜悦之情让我乡音更浓,夹杂着楚地的腔调。
如果能够得到君王的恩准回乡,我就会陪伴着莲社的人去拜访东林。

注释

  • 杜鹃:一种鸟,常被用作思乡的象征。
  • 天津:古时指代北方的一个重要地名。
  • 桑征:指桑树种植区的征备,涉及到边疆的征战。
  • :关心、怜悯。
  • 老臣心:指年长的官员的忧虑与关怀。
  • 蛮语:边境少数民族的语言。
  • 莲社:指当时的一种文人社团,表现了诗人的社交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子华,号梦庵,宋代诗人,擅长古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战乱时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事的忧虑。他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反映社会变迁。

诗歌鉴赏

《思归偶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者李曾伯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声音与战乱的背景,深化了对故乡的思念。诗中开头的“杜鹃一自听天津”,以杜鹃鸟的啼鸣引出思乡之情,杜鹃在古诗中常常与离别、思念关联,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南北纷纷患转深”,这句话通过地理的广泛性,展现了战乱的普遍性和深重性,诗人不仅关心自身的安危,更在意国事的动荡。

“备谨彻桑征戍事”,表达了他对边疆事务的谨慎与忧虑,同时也体现出他对年老的恐惧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此时,诗人对老臣的关心,既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的关切。接下来,诗中提到“惊闻边信多蛮语,喜动乡情带楚音”,在战争的阴影下,边境传来的消息虽然多是蛮夷的,但却唤醒了他对家乡的乡情,夹杂着楚音,更加突出归乡的渴望。

最后一句“若得君王放归去,便陪莲社访东林”,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期待与愿望,莲社与东林的提及,体现了他对文人交往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兼具忧国忧民与思乡之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杜鹃一自听天津:杜鹃鸟在天津啼叫,象征思乡的情感。
    • 南北纷纷患转深:各地战乱日益加深,忧心国事。
    • 备谨彻桑征戍事:对边疆征伐的细致考虑,体现责任感。
    • 忧形恤纬老臣心:对老臣的关心,反映了对年老的感慨。
    • 惊闻边信多蛮语:边境消息多为异族语言,表现不安。
    • 喜动乡情带楚音:乡音的激发,表达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 若得君王放归去:渴望得到君王的允许归乡。
    • 便陪莲社访东林:希望能与友人一同游访,展现理想生活。
  • 修辞手法

    • 比喻:杜鹃象征思乡情。
    • 对仗:诗句之间有一定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忧虑国家的动荡,渴望归乡与友人相聚,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杜鹃:象征思乡与离别,常常出现在表达乡愁的诗中。
  • 桑树:与征战联系,象征着家园与安宁。
  • 边信:代表外部世界的变化与不安。
  • 莲社:象征文人间的友谊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思归偶成》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 B. 李曾伯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杜鹃”主要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思乡
    • C. 喜悦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 A. 继续征战
    • B. 归乡与友人相聚
    • C. 离开故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曾伯的《思归偶成》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李曾伯的作品更强调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杜甫则更多集中在个人的失落与对兄弟的牵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李曾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