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龙门》

时间: 2025-01-10 22:42:31

尽日倚危阑。

触目凄然。

乘高望处是居延。

忍听楼头吹画角,雪满长川。

荏苒又经年。

暗想南园。

与民同乐五门前。

僧院犹存宣政字,不见鳌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日倚危阑。触目凄然。
乘高望处是居延。
忍听楼头吹画角,雪满长川。
荏苒又经年。暗想南园。
与民同乐五门前。
僧院犹存宣政字,不见鳌山。

白话文翻译:

整日依靠在高高的栏杆上,眼前的景象令人感到凄凉。
在高处眺望,看到的是居延的景色。
我忍不住倾听楼上的号角声,长川的雪已是满满一片。
时光飞逝,又过去了好几年,心中暗自思念南园。
在五门前与百姓同乐,
而僧院仍然保留着“宣政”的字样,却再也看不见鳌山的身影。

注释:

  • 尽日:整日。
  • 危阑:高高的栏杆。
  • 触目:眼前所见。
  • 居延:指居延海,古代一个著名的地名。
  • 忍听:不忍心去听。
  • 楼头:楼阁的顶部。
  • 画角:一种乐器,常用于战争或庆典场合。
  • 荏苒:时光飞逝。
  • 南园:指南方的园林,象征着闲适的生活。
  • 五门:这里指的是城门。
  • 宣政字:指的是古代寺院或政府的铭文。
  • 鳌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座山,象征着高大和雄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意娘,宋代女诗人,生平事迹鲜有确切记载,但她以词风清丽见长,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政治动荡之下,诗人对时代的感慨和自己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过龙门》是郑意娘的一首抒情诗,整首诗以“倚危阑”开篇,直抒胸臆,诗人通过高处的眺望,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触目凄然”四字,将眼前的景象与心中的情感巧妙结合,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在描绘居延的美景时,诗人忽然忍心倾听那楼头的画角之声,声声入耳,带出了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荏苒又经年”一句,表明时间的流逝,似乎在感叹人生的无常。“暗想南园”则是对更美好往昔的怀念,南园象征着安宁与快乐;而“与民同乐五门前”则反映出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最后一句提到的“鳌山”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虽有僧院的存在,却再难见那高耸的鳌山,象征着诗人追求理想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尽日倚危阑:表达了一种孤独的心情,整日靠在高栏杆上。
    • 触目凄然:眼前的景象让人感到凄凉,心理感受与外在环境形成对比。
    • 乘高望处是居延:在高处眺望看到的美景,却无法让人忘却内心的痛苦。
    • 忍听楼头吹画角:虽心中不愿,却不得不听到那悲凉的角声。
    • 雪满长川:描绘一种寒冷的景象,加重了凄凉之感。
    • 荏苒又经年:感慨岁月的流逝,象征时间的无情。
    • 暗想南园:思念往昔,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与民同乐五门前:诗人关注民生,体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同情。
    • 僧院犹存宣政字,不见鳌山: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落差,暗示了无奈与失落。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景象的描绘,暗示内心情感。
    • 拟人:将时间与景象赋予情感,使得自然界与内心情感产生共鸣。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关注。

意象分析:

  • 危阑:象征着高处的孤独与思考。
  • 居延:代表着美好与理想。
  • 画角:传达出时代的悲凉与无奈。
  • :象征着寒冷、孤寂与逝去的岁月。
  • 南园:象征着安宁与快乐的时光。
  • 鳌山:象征着理想的高度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居延”是指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处地名
    • C. 一种花卉
      答案:B
  2. “忍听楼头吹画角”中“画角”所指的是?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画作
    • C. 一种舞蹈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鳌山”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的美好
    • B. 理想的追求与高度
    • C. 诗人的故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郑意娘的《过龙门》和李白的《庐山谣》,二者皆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但李白更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而郑意娘则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民众生活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精华》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