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秦岭》

时间: 2025-05-01 06:11:52

巉岩石上候肩舁,因想前贤似坦途。

韩愈谪官忧瘴疠,乐天左宦白髭须。

商於郡僻何人到,秦岭峰高我仆痡。

且咏诗章自开解,仕从霄汉落泥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巉岩石上候肩舁,因想前贤似坦途。
韩愈谪官忧瘴疠,乐天左宦白髭须。
商於郡僻何人到,秦岭峰高我仆痡。
且咏诗章自开解,仕从霄汉落泥涂。

白话文翻译:

巉峻的岩石上,日复一日的等待,仿佛在想念那些前贤走过的坦途。韩愈因为被贬而忧虑着瘴气的侵扰,乐天则在官场中左顾右盼,白须飘扬。商於这个偏僻的地方,又有谁能来到这里呢?秦岭的峰峦如此高耸,而我却在此感到无奈与疲惫。就让我在这里吟诵诗篇,自我开解吧,仕途如同从天上跌落到泥泞之中。

注释:

  • 巉岩:高耸陡峭的岩石。
  • 候肩舁:形容在艰难环境中等待,肩负重任。
  • 前贤:指历史上有成就的人。
  •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因直言进谏而被贬。
  • 乐天:指白居易,因乐天知命而被称为乐天。
  • 商於郡:古代的一个偏远地区。
  • 仆痡:仆为“我”,痡指疲惫、无力。
  • 霄汉:形容高远的天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禹偁(约1045年-1130年),字惟仁,号山谷,宋朝诗人。王禹偁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常常蕴含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登秦岭》创作于王禹偁的仕途生涯中,表达了他在艰难的官场环境中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回忆起前贤的经历,寄托了对历史的敬仰和自身命运的思索。

诗歌鉴赏:

《登秦岭》通过对高峻山峦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以“巉岩石上”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高耸、险峻的环境,象征着诗人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接着,诗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前贤,表达了对他们成就的敬仰与自我处境的对比,暗示了自己在仕途上的艰辛与无奈。

后面的几句提到韩愈和白居易两位文学巨匠,二者虽然身处官场,但各自的遭遇却有着不同的命运。韩愈的忧虑与白居易的安闲,形成鲜明对比,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商於郡僻何人到”一句,反映了诗人对身处偏远之地的孤独感,同时也揭示了对世事的无奈与失落。最后,诗人以“且咏诗章自开解”收尾,表明了他试图通过诗歌来寻求内心的慰藉,尽管仕途的泥泞让他感到无比沮丧,但他仍然选择用诗歌自我解脱。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回望,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王禹偁作为一个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巉岩石上候肩舁:在陡峭的岩石上,等待着肩上重负的到来,隐喻着诗人的沉重心情。
  2. 因想前贤似坦途:因为想起了前人的经历,他们走过的路似乎平坦许多,暗示自己与前贤的对比。
  3. 韩愈谪官忧瘴疠:提到韩愈被贬的经历,忧虑瘴气的侵害,反映了官场的艰辛。
  4. 乐天左宦白髭须:提到白居易在官场中的淡然与洒脱,形成对照。
  5. 商於郡僻何人到:思考偏远地区的孤独,感叹无人问津。
  6. 秦岭峰高我仆痡:秦岭的高峰让人感到渺小与疲惫,表达身心俱疲。
  7. 且咏诗章自开解:试图通过吟咏诗歌来解脱自己内心的困扰。
  8. 仕从霄汉落泥涂:仕途如同从天上跌入泥泞,反映对仕途的无奈感受。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前贤与自己的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挣扎。
  • 象征:巉岩与秦岭象征了生活的艰难与高远的理想。
  • 拟人:将诗歌赋予自我开解的能力,表现出诗人在困境中寻求心灵的安宁。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以及通过诗歌寻求内心解脱的情感,反映了王禹偁在仕途上所经历的困境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巉岩:象征艰难的处境。
  • 前贤:代表历史的智慧与成就。
  • 秦岭: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诗章:象征内心的情感宣泄与自我开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登秦岭》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韩愈
    • C. 王禹偁
    • D.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商於郡”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繁华地带
    • B. 偏远地区
    • C. 大城市
    • D. 乡村
  3. 诗中提到的“韩愈”因为什么原因被贬?

    • A. 直言进谏
    • B. 诗作太多
    • C. 无所事事
    • D. 参与叛乱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登秦岭》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王禹偁更侧重于对官场的无奈与孤独,而白居易则突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生命的感悟。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王禹偁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