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婆饼焦,游子饥。游子饥,泣路岐。
耕牛杀尽饱狂虏,桑下老农心更苦。
白话文翻译:
婆婆的饼子烤焦了,远游的子弟肚子饿得厉害。
游子饥饿,在岔路口泪流满面。
耕作的牛被杀尽,饱食的敌人肆意猖狂,
桑树下的老农心中更是苦涩难忍。
注释:
- 婆饼:指老奶奶做的饼,形象地表达人们的生活艰辛。
- 游子:指远离家乡的年轻人,常用以表达思乡之情。
- 泣路岐:在路口哭泣,表达了游子的无助与悲伤。
- 耕牛:用来耕地的牛,象征农业生产的基础。
- 狂虏:指敌人,表示对农民的侵害与压迫。
- 桑下老农:指在桑树下的老农民,象征着辛勤劳作的农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一止,字景山,号杲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描绘民生疾苦,富有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刘一止的作品多关注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创作背景:
《二禽言》创作于战乱时期,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对游子和老农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与不满。战争的频繁使得农田荒芜,民众生活艰辛,诗人以此激起读者的同情与反思。
诗歌鉴赏:
《二禽言 其一》是一首充满悲切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游子饥饿的形象,深刻揭示了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的困苦。开头两句用“婆饼焦”和“游子饥”的对比,展现了家庭生活的不幸与游子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读者的同情心。游子在路口泪流满面,这一幕描绘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表现了个体在动荡时期的无助与悲伤。接下来的“耕牛杀尽饱狂虏”,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表达了农民的辛苦与敌人的肆虐,诗人与老农的共同苦痛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刘一止作为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婆饼焦,游子饥:通过意象“婆饼”,暗示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艰辛;“游子饥”则直接呈现了游子的饥饿与困境。
- 游子饥,泣路岐:重复“游子饥”加强了情感的紧迫感,泪流满面更是突显了游子的悲苦。
- 耕牛杀尽饱狂虏:农民赖以生存的牛被杀,象征着农业的崩溃;“狂虏”表示敌人对民众的压迫与掠夺,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惨状。
- 桑下老农心更苦:老农在桑树下的孤独与无奈,象征着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对生活的无尽哀伤。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将游子的饥饿与婆饼的焦糊形成对比,突显了生活的不易。
- 拟人:游子的泪水似乎赋予了路岐以情感,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 象征:耕牛象征着农业生产,老农则象征着普通人民,二者共同构成了对社会底层的描绘。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战乱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深刻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游子孤独无助的同情与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关注,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思与批判。诗中透露出的苦痛与无奈,令读者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婆饼:象征家庭温暖与生活的艰辛。
- 游子:象征离乡背井的年轻人,对故乡的思念与不安。
- 耕牛:象征农业的基础,反映农民的生计。
- 桑下老农:象征辛勤劳作的农民,承载着对生活的无尽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游子饥”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饥饿与无助
C. 愤怒
D. 疲惫 -
“耕牛杀尽饱狂虏”中“狂虏”指的是谁? A. 农民
B. 游子
C. 敌人
D. 亲人 -
诗中提到的“婆饼”象征着什么? A. 战争
B. 家庭温暖与生活的艰辛
C. 富裕生活
D. 友谊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 白居易《卖炭翁》:描绘了平民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的不公。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二禽言》都有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刻描绘,但杜甫更多地关注国破家亡的悲情,而刘一止则侧重于个体的生存挣扎与人道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经与古代诗词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