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斋》

时间: 2025-01-10 22:07:45

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

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

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

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

意思解释

游南斋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原文展示:

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
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
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
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

白话文翻译:

池塘边传来美丽鸟儿的鸣叫,僧人的斋房在这孤寂的日子里显得格外清幽。
高耸的树林在傍晚的露水中显得格外清新,红色的药草无人去采摘。
春水如镜,波澜不惊,荒凉的山岗上竹子荫蔽着岩石。
本不应该朝夕游玩,但却被时光浪费,成为了蹉跎的旅客。

注释:

  • 鸣佳禽:鸟儿的鸣叫声悦耳动听。
  • 僧斋:僧人的居所,通常指寺庙中的居住地。
  • 高林:高大的树林。
  • 红药:指红色的药草,可能是指一些野生药材。
  • 春水不生烟:春天的水面平静,没有起伏的波纹。
  • 荒冈:荒凉的小山岗。
  • 筠翳石:竹子遮蔽了岩石。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对“蹉跎”的思考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人生的无常和对时光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情的关怀。

创作背景:

《游南斋》创作于韦应物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南斋》是一首描绘宁静和自然的诗,展示了韦应物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悟。诗的开头以“池上鸣佳禽”引入,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场景,鸟鸣声清脆悦耳,给人以生机与活力的感受。接着,诗人转向僧人的斋房,强调其“幽寂”,揭示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在这种氛围中,诗人观察高林的晚露和无人采摘的红药,表达了对自然美好事物的珍惜,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对这些美好瞬间的忽视。

接下来的“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进一步深化了宁静的意境,春水如镜,静谧而清晰,荒冈上的竹子遮蔽了岩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两句“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则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感慨人生短暂,不应在游玩中浪费时间,而是应把握时光,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悟,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令人反思,启迪心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池上鸣佳禽:描绘了池塘边美丽鸟儿的鸣叫,营造出自然的生机。
  2. 僧斋日幽寂:描述僧人的居所在阳光下显得安静幽雅,暗示一种内心的平和。
  3. 高林晚露清:傍晚的树林在露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象征自然的纯洁。
  4. 红药无人摘:无人采摘的红色药草,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遗忘与忽视。
  5. 春水不生烟:春水平静,象征着宁静的心境与生活。
  6. 荒冈筠翳石:荒凉的山岗上竹子遮蔽岩石,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7. 不应朝夕游:感慨不应在游玩中浪费时间,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
  8. 良为蹉跎客:自我反省,成为了蹉跎的过客,感叹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春水不生烟”比喻心境的平和。
  • 对仗:诗中上下句的结构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赋予其灵性,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强调人应珍惜时间,把握人生的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池塘:象征生命的源泉与自然的宁静。
  • 佳禽:代表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僧斋: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高林:体现自然的高远与清新。
  • 春水:象征生活的平静与无波。
  • 红药:代表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遗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红药无人摘”所表达的意思是? A. 药草很多
    B. 人们忽视自然之美
    C. 药草很珍贵
    D. 药草需要采摘

  2. 诗人对“蹉跎客”这一身份的态度是? A. 满意
    B. 不满
    C. 无所谓
    D. 高兴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自然的美
    B. 时间的珍惜
    C. 僧人的生活
    D. 春天的景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
  • 《春晓》 by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游南斋》均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后者则强调对时间的反思与珍惜。
  • 《春晓》则描绘春天的早晨,展示了自然的生机,与《游南斋》的宁静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韦应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