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蚤日已俊茂,高交仍老成。 贯通虽七略,陶冶异长城。 圣世患才少,忠言繇主明。 平生捩眼看,得隽每知名。
白话文翻译: 早年已经才华横溢,交往的朋友也都是成熟稳重之人。 虽然学识广博如七略,但其陶冶情操之功却不同于长城的坚固。 在圣明的时代,人们担忧的是人才稀少,而忠诚的言论则源自君主的明智。 一生中总是用锐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因此每当有所成就时,总能为人所知。
注释:
- 蚤日:早年。
- 俊茂:才华横溢。
- 高交:交往的朋友。
- 老成:成熟稳重。
- 七略:指《七略》,古代文献分类法,这里泛指广博的学识。
- 陶冶:陶冶情操,修养身心。
- 长城:比喻坚固不可动摇。
- 圣世:圣明的时代。
- 患才少:担忧人才稀少。
- 忠言繇主明:忠诚的言论源自君主的明智。
- 捩眼:锐利的眼光。
- 得隽:取得成就。
- 知名:为人所知。
诗词背景: 作者赵蕃,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诗风著称。这首诗是赵蕃为友人刘茂实赴省考试送行而作,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时代人才稀缺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才华和成熟稳重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时代人才稀缺的忧虑。诗中“蚤日已俊茂,高交仍老成”一句,既表达了对友人早年才华的赞赏,也体现了对其成熟稳重品质的认可。“贯通虽七略,陶冶异长城”则进一步强调了友人学识的广博和情操的高尚。最后两句“平生捩眼看,得隽每知名”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锐利眼光和成就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时代人才的期待和忧虑。
诗词解析:
- 首句“蚤日已俊茂”,通过“蚤日”和“俊茂”的对比,突出了友人早年的才华横溢。
- 次句“高交仍老成”,用“高交”和“老成”来形容友人的交往圈子,强调了其成熟稳重的品质。
- 第三句“贯通虽七略”,以“七略”比喻友人学识的广博。
- 第四句“陶冶异长城”,通过“陶冶”和“长城”的对比,强调了友人情操的高尚和不同于常人的坚固。
- 第五句“圣世患才少”,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时代人才稀缺的忧虑。
- 第六句“忠言繇主明”,通过“忠言”和“主明”的对应,强调了忠诚言论的重要性。
- 最后两句“平生捩眼看,得隽每知名”,通过“捩眼”和“得隽”的对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锐利眼光和成就的赞赏。
意象分析:
- “蚤日”:象征着早年的时光,寓意友人早年的才华横溢。
- “俊茂”:象征着才华横溢,寓意友人的才华。
- “高交”:象征着交往的朋友,寓意友人的交往圈子。
- “老成”:象征着成熟稳重,寓意友人的品质。
- “七略”:象征着广博的学识,寓意友人的学识。
- “陶冶”:象征着情操的高尚,寓意友人的情操。
- “长城”:象征着坚固不可动摇,寓意友人的情操不同于常人的坚固。
- “圣世”:象征着圣明的时代,寓意作者对时代的期待。
- “患才少”:象征着人才稀缺,寓意作者对时代人才的忧虑。
- “忠言”:象征着忠诚的言论,寓意友人的忠诚。
- “主明”:象征着君主的明智,寓意友人的忠诚源自君主的明智。
- “捩眼”:象征着锐利的眼光,寓意友人的眼光。
- “得隽”:象征着取得成就,寓意友人的成就。
- “知名”:象征着为人所知,寓意友人的成就为人所知。
互动学习:
-
诗中“蚤日已俊茂”中的“蚤日”指的是什么? A. 早晨 B. 早年 C. 昨天 答案:B. 早年
-
“贯通虽七略”中的“七略”指的是什么? A. 七种技能 B. 七种学识 C. 古代文献分类法 答案:C. 古代文献分类法
-
“陶冶异长城”中的“长城”比喻什么? A. 坚固的情操 B. 坚固的城墙 C. 坚固的学识 答案:A. 坚固的情操
-
“圣世患才少”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忧虑? A. 时代的不公 B. 人才的稀缺 C. 时代的混乱 答案:B. 人才的稀缺
-
“平生捩眼看”中的“捩眼”指的是什么? A. 锐利的眼光 B. 闭眼 C. 斜眼看 答案:A. 锐利的眼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时代人才稀缺的忧虑。
- 王安石《送刘贡甫谪官衡阳》: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时代人才稀缺的忧虑。
诗词对比:
- 赵蕃《刘茂实赴省袖澹庵旧赠见过索送行诗用韵》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时代人才稀缺的忧虑,但赵蕃的诗更加注重对友人品质的赞美,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对友人的怀念。
- 赵蕃《刘茂实赴省袖澹庵旧赠见过索送行诗用韵》与王安石《送刘贡甫谪官衡阳》: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时代人才稀缺的忧虑,但赵蕃的诗更加注重对友人品质的赞美,而王安石的诗则更加注重对友人的送别。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赵蕃诗集》
- 《苏轼诗集》
- 《王安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