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调相思引》

时间: 2025-01-26 23:45:51

团扇单衣杨柳陌。

花似春风□无迹。

赖白玉香奁供粉泽。

借秀色。

添春色。

借秀色。

添春色。

云幕华灯张绮席。

半醉客。

留醒客。

半醉客。

留醒客。

渐促膝倾鬟琴差拍。

问此夕。

知何夕。

问此夕。

知何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调相思引
贺铸 〔宋代〕

团扇单衣杨柳陌。
花似春风无迹。
赖白玉香奁供粉泽。
借秀色。添春色。
借秀色。添春色。
云幕华灯张绮席。
半醉客。留醒客。
半醉客。留醒客。
渐促膝倾鬟琴差拍。
问此夕。知何夕。
问此夕。知何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暖的春夜,女子身着单衣,手持团扇,漫步在杨柳树旁的小路上。花儿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依赖着白玉香奁中散发的香气,让自己更加妩媚动人。借助秀美的风景,增添了春天的色彩。云层如幕,华丽的灯光照亮了筵席。微醺的客人和清醒的客人交替出现。渐渐地,二人亲密无间,琴声轻轻拍打着。于是她问道:今晚是什么夜晚呢?

注释

  • 团扇:一种圆形的扇子,通常用丝绸或纸制成,夏季用来乘凉。
  • 单衣:指轻薄的衣服,适合春夏季节穿着。
  • 杨柳陌:杨柳旁的小路,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 白玉香奁:用白玉制成的香盒,用来盛放香料,代表女子的妆容与气质。
  • 云幕华灯: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云层如幕,灯光华丽。
  • 倾鬟:指整理发髻,表现出女子的妩媚与温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1052年-1126年),字惟明,号湘山,晚号孤云山人,中国宋代著名的词人,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描绘。

创作背景

《琴调相思引》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文人雅士追求诗词歌赋的风潮。该诗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琴调相思引》是一首充满春意和情感的词作,整首词描绘了一幅温馨的春夜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词的开头描绘了一位女子身着轻薄衣衫,手持团扇,徘徊在杨柳旁,展现了春日的温暖和生机。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通过“赖白玉香奁供粉泽”的意象,表现了女子对美丽的追求以及那种淡淡的愁思。整首词在描绘春天景色的同时,也渗透着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展现了深厚的情感。

“云幕华灯张绮席”一句,描绘了夜晚的华美场景,随着微醺的客人与清醒的客人之间的互动,情感愈发浓烈。最后的提问“问此夕,知何夕”,不仅是对时间的追问,也暗示了情感的迷惘与希冀,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团扇单衣杨柳陌:描绘了女子轻盈的身影,营造出春天的气息。
  • 花似春风无迹:花儿在春风中盛开,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 赖白玉香奁供粉泽:女子依靠香奁的香气来增加自己的魅力。
  • 借秀色。添春色:借助自然的美色,增添春天的气息,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 云幕华灯张绮席:夜幕降临,华丽的灯光照亮了宴席。
  • 半醉客。留醒客:描绘了宴席上的嬉闹与互动。
  • 渐促膝倾鬟琴差拍:两人渐渐亲密,琴声轻拍,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问此夕。知何夕:情感的迷茫与渴望,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比作春风,表现了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 对仗:如“半醉客,留醒客”,展现了对称美。
  • 意象:团扇、杨柳、香奁等意象相互交融,营造出春夜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美丽场景与人物间的亲密关系,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情感的迷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团扇:象征女子的温柔与妩媚。
  • 杨柳:象征春天的生命力与柔美。
  • 白玉香奁:象征华美与精致,代表女子的内心与外在的完美追求。
  • 华灯:象征繁华与热闹,反映出宴席的氛围。
  • 琴声:象征情感与音乐的共鸣,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呼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借秀色”是指什么?

    • A. 借助自然的美景来衬托春天
    • B. 借助他人的美丽
    • C. 借助香料的香气
    • D. 借助音乐的旋律
  2. 填空题:诗中“花似春风无迹”描绘了花儿的__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云幕华灯”是指夜晚的美丽场景。 (对/错)

答案

  1. A
  2. 轻盈摇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李清照的词作,表现了女性的情感与思念之苦。
  •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的词作,描绘了元宵夜的热闹与情感。

诗词对比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林黛玉的《葬花吟》,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的词作,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爱情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