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元亮见和复用韵答之》
时间: 2025-01-22 20:06: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辛弃疾的《诸葛元亮见和复用韵答之》
大儒学礼小儒诗,
听取胪传夜控颐。
事出肺肝人易见,
道如饮食味难知。
此生能著几緉屐,
何处高悬一缕丝。
却笑空山顽老子,
年来堪受八风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大儒者重视礼仪,小儒者专注于诗词,听别人讲述故事,夜里也不愿停下口舌。事情的本质容易看见,但真理的滋味却如饮食一般难以领悟。这一生能够穿上多少双鞋子,在哪里能高悬一缕丝线呢?我却嘲笑那空山中的顽固老者,多年来还在经受着八方风吹。
注释:
字词注释:
- 大儒:指博学多才的儒者,强调礼仪。
- 小儒:指专注于诗歌的小儒者。
- 胪传:指讲述、传述。
- 肺肝:比喻内心深处,意指真情实感。
- 道如饮食:指道理的领悟难以比喻。
- 緉屐:指鞋子,这里用以象征人生的经历。
- 高悬一缕丝:象征理想或追求的高度。
- 空山:喻指空旷而无人烟的地方。
- 顽老子:指顽固不化的老者。
- 八风:指种种外界的干扰和冲击。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诸葛元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诗中通过对比大儒与小儒的学习态度,借以反映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词人、诗人,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词风豪放,常以壮志豪情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某些老者顽固态度的不屑和对理想追求的深思。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诸葛元亮见和复用韵答之》,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大儒和小儒的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的学习和修养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内心真正的体验与感悟。诗中提到的“大儒学礼小儒诗”,既是对教育的思考,也是对社会现象的反省。诗人在这里不仅关心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也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更深入的探讨。
“事出肺肝人易见,道如饮食味难知。”这两句尤为引人深思,前者强调了人们对表象的敏感,后者则指出了真实的道理往往难以理解。这种对比加深了诗的哲理性,让人反思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幻。
通过“此生能著几緉屐,何处高悬一缕丝”,诗人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感慨,面对人生的短暂与理想的遥远,充满了无奈与幽默。而最后一句“却笑空山顽老子,年来堪受八风吹”,则是对顽固态度的嘲讽,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洒脱与不羁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儒学礼小儒诗:大儒者注重礼仪,小儒者专注于诗词,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学习与追求方向。
- 听取胪传夜控颐: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夜晚仍在讲述和倾听,表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 事出肺肝人易见:事情的本质容易被看见,强调了直观与事实。
- 道如饮食味难知:比喻真理的领悟如饮食一般难以感知,强调内心体验的重要性。
- 此生能著几緉屐:反思人生经历的有限性,象征着人生的旅行与探索。
- 何处高悬一缕丝:表达追求理想的渴望与难以实现的无奈。
- 却笑空山顽老子:对固执的老者表示不屑,反映出诗人的不羁与洒脱。
- 年来堪受八风吹:形容生活中遭受的种种磨难与考验,暗示人生的艰难与不易。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大儒与小儒的对比,突显出人生追求的多样性。
- 通过比喻与象征(如“饮食”、“緉屐”),增添了诗的深度与层次。
- 采用夸张与讽刺手法,表达了对顽固态度的嘲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生的追求与内心的真实感受,强调真理的难以领悟与人生的短暂,反映出诗人对知识、理想与社会现象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儒、小儒:象征着不同的文化追求与人生观。
- 肺肝: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 饮食:比喻道理的难以理解。
- 緉屐:象征人生经历与追求。
- 高悬一缕丝:理想与目标的象征。
- 空山:象征孤寂与反思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大儒与小儒分别代表什么?
- A. 学礼与写诗
- B. 知识与无知
- C. 富有与贫穷
- D. 美德与罪恶
-
填空题:诗中提到“此生能著几__”,表示人生经历的有限性。
-
判断题:诗中“却笑空山顽老子”表达了诗人对固执态度的赞同。(对/错)
答案:
- A
- 緉屐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反映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 苏轼的《定风波》:表达对理想与人生的洒脱态度。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陆游的作品都展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理想,辛弃疾的豪放与陆游的深沉形成鲜明对比。可以分析两者在表达情感时的不同技巧与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