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示宗武》

时间: 2025-02-04 16:24:50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日示宗武
作者: 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白话文翻译:

你的哭声让我心中战栗,我却在你身边微笑。
处处是新年佳节,但我却身在遥远的异乡。
漂泊在外只能喝着松柏酒,衰老病痛只能躺在藜床上。
我告诫那些年轻的学子,名望却让我惭愧如白发老人。
写诗仍然能落下笔来,祝寿时更要举杯畅饮。
无奈看不见江东的弟弟,只有高歌时泪水流淌。

注释:

  • :你,指代宗武。
  • 手战:心中感到战栗。
  • 身长:指年轻、健壮。
  • 处处逢正月:到处都是新年的气氛。
  • 迢迢滞远方:远离故乡,心中感到惆怅。
  • 飘零还柏酒:漂泊在外,喝着松柏酒(象征孤独)。
  • 藜床:简陋的床,代表贫困与衰老。
  • 青衿子:年轻的读书人。
  • 白首郎:形容年老的人,感到惭愧。
  • 称觞:举杯祝酒。
  • 江东弟:指杜甫的弟弟,表达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其一生遭遇战乱与苦难,诗风以忧国忧民著称,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社会底层的同情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元日示宗武》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杜甫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年迈、境遇困苦的自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新年为背景,表达了杜甫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开头两句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诗人与宗武之间的亲密关系,抒发了对年轻时光的怀念。接着,诗人转向对现实的深思,虽是正月,却身处远方,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油然而生。尤其是“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他晚年的困境与孤独,表现出一种无奈与苦涩的情感。最后,诗人以祝寿的方式结束,虽有欢庆之意,却又不掩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令人感到无限惆怅。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对岁月流逝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高度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对话中既有关心,又蕴含了对年轻与生命的感叹。
  2.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正值佳节,自己却身在异乡,形成鲜明对比。
  3.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孤独的生活,饮酒消愁,表现出生活的窘迫与无奈。
  4.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对年轻人的劝诫,反映出对自身老年的不安与惭愧。
  5.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即便生活困苦,仍然坚持写作,表达祝福。
  6.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对弟弟的思念,情感真挚,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年轻与年老、节庆与孤独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将情感和状态赋予自然物,如“啼”,增强了情感的传达。
  • 比喻:用“藜床”象征贫苦,生动而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思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诗人以感伤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孤独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了杜甫作为诗人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正月:象征团圆与希望,但在诗中却与孤独对照。
  2. 柏酒:象征孤独与清苦,表现出诗人的生活状态。
  3. 藜床:代表贫苦与病痛,折射出诗人的晚年困境。
  4. 青衿子:年轻的读书人,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5. 江东弟:代表亲情,增添了诗的情感層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汝啼吾手战”的意思是: A. 你在哭我很高兴
    B. 你在哭让我心中战栗
    C. 你在说我很健壮

  2. “飘零还柏酒”中的“柏酒”指的是: A. 一种美酒
    B. 孤独的饮酒
    C. 节日的饮品

  3. 诗中提到的“江东弟”指的是: A. 诗人的弟弟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父亲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忧伤。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李白《静夜思》的对比:
    • 杜甫的《春望》更关注国家的动荡、个人的苦恼;李白的《静夜思》则侧重于个人的乡愁与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然都涉及思念,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杜甫更为沉重,李白则显得轻灵。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