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时间: 2025-01-11 20:07:48

心是要,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镜已破,法不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是要,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镜已破,法不存,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白话文翻译:

心是追求,法则是尘世的事物,两者就像镜子上的痕迹。
镜子已经破碎,法则也随之消失,
水面上的疏影斜斜地映出清浅的光影,
在黄昏时分,暗香悄然飘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心是要:心指的是内心的追求与向往,“要”有追求、渴望之意。
  • 法是尘:法指的是世俗的法则、规章,尘则是指世间的尘埃,象征繁杂与无常。
  • 镜上痕:镜子上的痕迹,指的是内心与外界事物的印记。
  • 镜已破:比喻内心的追求与世俗法则的破裂。
  • 疏影横斜:水面上影子斜斜地投射,形象描绘出一种轻柔的意境。
  • 暗香浮动:隐隐的香气在空气中漂浮,给人以淡淡的感受。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镜”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象征内心的明澈与真实。
  • “暗香浮动”在古诗中常用来描绘花香或夜晚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祖钦,宋代高僧,以禅宗著称。他的诗歌多以禅理为核心,探索心灵与自然、世俗法则的关系,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宋代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反映了对内心修行与世俗法则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心与法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心”与“法”的对比为主题,深刻揭示了内心追求与外在法则的关系。诗人开篇指出心是追求,而法则则是尘世的事物,二者如同镜子上的痕迹,彼此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接着,诗人以“镜已破,法不存”传达了对世俗法则的超越,指出当内心的追求与外在的法则不再相符时,寻求内心的真正自由便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美景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恬淡与安宁。诗中用意象表达情感,既有禅意的深邃,又有自然的柔美,给人以心灵的洗涤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心是要,法是尘”:明确心灵的追求与世俗的法则相对立。
  • “两种犹如镜上痕”:比喻两者的关系如同镜子上的痕迹,稍纵即逝。
  • “镜已破,法不存”:当内心的追求觉醒,世俗的法则便显得无足轻重。
  • “疏影横斜水清浅”:描绘水面上斜影,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 “暗香浮动月黄昏”:在黄昏的月光下,隐隐的香气弥漫,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修辞手法:

  • 使用比喻:“心”与“法”的对比,展现出对比的强烈。
  • 拟人:“暗香浮动”,给香气赋予生命,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形成和谐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内心的追求与世俗法则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真正自由的向往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内心的追求与渴望。
  • :象征世俗的法则与规则。
  • :象征内心的真实与明澈。
  • :象征心灵的宁静与柔和。
  • 暗香:象征生命的气息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与“法”分别象征什么?

    • A. 心灵的追求与世俗的法则
    • B. 身体与灵魂
    • C. 爱情与友情
  2. “镜已破,法不存”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法则的崩溃
    • B. 内心追求的觉醒
    • C. 镜子的破碎
  3. 诗中描绘的“暗香浮动”是在什么时间发生的?

    • A. 清晨
    • B. 正午
    • C. 黄昏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平和。
  •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体现了豪放与孤独的情感,与释祖钦的内心宁静形成对照。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选》
  • 《禅宗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