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九日席上赋四首》

时间: 2025-02-04 16:14:27

昨宵浑不遣花知,畚锸和根带露移。

睡里骊珠醉中屐,想花失在未醒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昨宵浑不遣花知,畚锸和根带露移。
睡里骊珠醉中屐,想花失在未醒时。

白话文翻译

昨夜我浑然不觉,让花儿都不知道我在这里。
铲土的工具和花根一起带着露水被移走。
在梦中我像骊珠醉在酒中,
想起花儿是在我未醒的时候失去的。

注释

  • :完全,彻底。
  • :让,放。
  • 花知:指花知道我在这里。
  • 畚锸:一种铲土的工具。
  • 骊珠:一种美玉,寓意美丽和珍贵。
  • :一种木屐,醉中屐即醉酒时穿的木屐。
  • :想到,回忆。
  • :丢失,失去。
  • 未醒:未醒来,指梦中状态。

典故解析

“骊珠”常用来形容美丽的事物,诗人借此表达醉酒的迷醉感觉,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花知”则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在此用拟人手法表现对花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060-1120),字子美,号双溪,宋代诗人、词人,官至太常博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二月春暖花开的时节,正是万物复苏、花卉争妍的时刻,诗人可能是在一次宴会上感受到春花的美丽与短暂,因此写下了这几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花儿的美丽,同时也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诗中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花的眷恋和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整首诗意境清幽,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展现了魏了翁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命的敏感观察。诗人在梦中与花相伴,梦醒时却发现花儿已然失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失落,令人倍感惆怅。通过对梦境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巧妙地传达出对短暂生命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宵浑不遣花知:诗人昨夜沉醉于梦境,完全不让花儿知道他的到来,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
  2. 畚锸和根带露移:描述春晨的景象,花根带着露水被移走,暗示着自然变化的无情。
  3. 睡里骊珠醉中屐:在梦里像骊珠一样美丽,但实际上却是醉酒的状态,体现了一种美好的迷醉。
  4. 想花失在未醒时:梦醒之后,回忆起花儿已经失去的时刻,流露出一种对美的惋惜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拟人:花知、花失,赋予自然物以人类情感。
  • 对比:梦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使情感更加深刻。
  • 比喻:骊珠比喻美好事物,增强了诗歌的意象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诗人用梦境的醉意和醒来的失落,传达了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抒发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青春、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象征纯洁与清新,代表生命的活力。
  • 骊珠:象征美好、珍贵的事物,体现诗人对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骊珠”比喻什么? A. 人的美丽
    B. 自然的美好
    C. 珍贵的东西
    D. 以上皆是

  2. “昨宵浑不遣花知”中的“浑”字是什么意思? A. 一点
    B. 完全
    C. 少许
    D. 绝对

  3. 诗中反映了对什么的惋惜? A. 春天
    B. 美好的事物
    C. 自然变化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1-D,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春天的生机与对国事的忧虑。

诗词对比

  • 魏了翁与李白:两位诗人在对春天的描写中,魏了翁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的情感抒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魏了翁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