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 徐夤 〔唐代〕
应节谁穷造化端,菊黄豺祭问应难。 红窗透出鸳衾冷,白草飞时雁塞寒。 露结芝兰琼屑厚,日干葵藿粉痕残。 世间无比催摇落,松竹何人肯更看。
白话文翻译:
在这应节的时刻,谁能穷尽自然的奥秘?菊花黄了,豺狼祭天,这样的问题难以回答。红色的窗户透出寒冷,鸳鸯被褥也显得冰冷。白草飞扬时,雁群感受到了边塞的寒冷。露水凝结成芝兰般的琼屑,厚厚一层;日晒后,葵藿上留下了粉末的痕迹。世间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催促万物凋零,松竹又有谁愿意再去观赏呢?
注释:
- 应节:指时节、季节。
- 造化端:指自然的奥秘。
- 菊黄豺祭:指秋天菊花黄了,豺狼开始祭天,是古代对秋天的描述。
- 鸳衾:指鸳鸯被褥。
- 白草飞时:指秋天草枯黄,风吹草动。
- 雁塞寒:指雁群感受到边塞的寒冷。
- 露结芝兰:指露水凝结成芝兰般的形状。
- 琼屑:指露水凝结成的晶莹颗粒。
- 日干葵藿:指日晒后,葵藿上的水分蒸发。
- 粉痕残:指葵藿上留下的粉末痕迹。
- 催摇落:指促使万物凋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具体时间不详。诗人在秋天观察到自然界的变化,如菊花的黄落、豺狼的祭天、露水的凝结等,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抒发了对季节更替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界的景象。诗中“菊黄豺祭”、“红窗透出鸳衾冷”等句,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也隐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露结芝兰、日干葵藿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节的观察和感悟。最后两句“世间无比催摇落,松竹何人肯更看”,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惜和对人们忽视自然美的遗憾。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秋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应节谁穷造化端”:诗人提出问题,谁能穷尽自然的奥秘,特别是在这应节的时刻。
- “菊黄豺祭问应难”:菊花黄了,豺狼祭天,这样的问题难以回答,暗指秋天的到来。
- “红窗透出鸳衾冷”:红色的窗户透出寒冷,鸳鸯被褥也显得冰冷,描绘了秋天的寒冷。
- “白草飞时雁塞寒”:白草飞扬时,雁群感受到了边塞的寒冷,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寒冷。
- “露结芝兰琼屑厚”:露水凝结成芝兰般的琼屑,厚厚一层,描绘了秋天的露水。
- “日干葵藿粉痕残”:日晒后,葵藿上留下了粉末的痕迹,描绘了秋天的干燥。
- “世间无比催摇落”:世间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催促万物凋零,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慨。
- “松竹何人肯更看”:松竹又有谁愿意再去观赏呢?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忽视自然美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露结芝兰琼屑厚”,将露水比作芝兰般的琼屑。
- 拟人:如“菊黄豺祭问应难”,将豺狼祭天拟人化。
- 对仗:如“红窗透出鸳衾冷,白草飞时雁塞寒”,形成了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们忽视自然美的遗憾。
意象分析:
- 菊黄:象征秋天的到来。
- 豺祭:古代对秋天的描述,象征季节的更替。
- 红窗:象征寒冷的秋天。
- 白草:象征秋天的萧瑟。
- 雁塞寒:象征边塞的寒冷。
- 露结芝兰:象征秋天的露水。
- 日干葵藿:象征秋天的干燥。
- 松竹: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菊黄豺祭”指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红窗透出鸳衾冷”中的“鸳衾”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窗户 B. 鸳鸯被褥 C. 寒冷的空气 D. 秋天的景色
- “露结芝兰琼屑厚”中的“琼屑”指的是什么? A. 露水 B. 芝兰 C. 秋天的果实 D. 秋天的景色
- 诗中“松竹何人肯更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秋天的喜爱 B. 对自然美的珍惜 C. 对人们忽视自然美的遗憾 D. 对季节更替的感慨
答案:
- C 2. B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兴八首》: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徐夤《霜》与杜甫《秋兴八首》:两者都以秋天为背景,但徐夤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们忽视自然美的遗憾,而杜甫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诗作,可以作为研究徐夤诗歌的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徐夤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