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

时间: 2025-01-25 22:07:52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恨 徐夤 〔唐代〕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生活中的事情常常与时代相违背,让人感到无法自由。心中的恨意如同火烧和刺痛,深深地烙在心头。 就像乌江边的项羽忍痛归去,雁门关的李陵长久地被囚禁。 燕国的霜雪将要打破夏日的温暖,汉宫中的纨扇怎能抵挡秋天的寒意。 要知道,那种深入骨髓的恨意是难以消除的,不要轻易将其与人间的普通忧愁相比较。

注释:

字词注释:

  • 事与时违:指事情与时代背景不相符,难以实现。
  • 不自由: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 如烧如刺:形容恨意强烈,如同火烧和刺痛。
  • 寸心头:指心中。
  • 乌江项籍:指项羽,他在乌江自刎。
  • 雁塞李陵:指李陵,他在雁门关被俘。
  • 燕国飞霜:指燕国的寒冷气候。
  • 汉宫纨扇:指汉宫中的轻薄扇子。
  • 岂禁秋:怎能抵挡秋天的寒意。
  • 入骨难销:形容恨意深入骨髓,难以消除。
  • 莫比人间取次愁:不要将其与人间的普通忧愁相比较。

典故解析:

  • 乌江项籍:项羽在乌江自刎,象征着英雄末路和无法回头的悲壮。
  • 雁塞李陵:李陵在雁门关被俘,象征着忠诚与背叛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广泛,风格多变,擅长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恨意,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抒发了对自由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自然现象的变化,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恨意。诗中“如烧如刺寸心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恨意的强烈和深刻,而“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则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历史厚重感。最后两句“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更是强调了这种恨意的不可消除性和超越性,使其成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事与时违不自由”: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到无法自由地生活。
  2. “如烧如刺寸心头”: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恨意的强烈和深刻。
  3. “乌江项籍忍归去”:引用项羽的典故,表达了英雄末路和无法回头的悲壮。
  4. “雁塞李陵长系留”:引用李陵的典故,表达了忠诚与背叛的复杂情感。
  5. “燕国飞霜将破夏”:通过自然现象的变化,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无奈。
  6. “汉宫纨扇岂禁秋”:通过对汉宫中轻薄扇子的描述,表达了无法抵挡时代寒意的无奈。
  7. “须知入骨难销处”:强调了恨意的不可消除性和深入骨髓的特点。
  8. “莫比人间取次愁”:指出这种恨意超越了人间的普通忧愁,具有更深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烧如刺寸心头”,形象地描绘了恨意的强烈。
  • 引用典故:如“乌江项籍忍归去”和“雁塞李陵长系留”,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历史厚重感。
  • 对比:如“燕国飞霜将破夏”和“汉宫纨扇岂禁秋”,通过自然现象和物品的对比,表达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无奈。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恨意,通过对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引用和对比,表达了这种恨意的不可消除性和超越性,使其成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烧、刺:形容恨意的强烈和深刻。
  • 乌江、雁塞:历史人物的悲惨命运的象征。
  • 燕国飞霜、汉宫纨扇:自然现象和物品的变化,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如烧如刺寸心头”一句,形容了什么情感? A. 爱意 B. 恨意 C. 忧愁 D. 喜悦
  2. “乌江项籍忍归去”中的“项籍”指的是谁? A. 刘邦 B. 项羽 C. 李陵 D. 韩信
  3. “雁塞李陵长系留”中的“李陵”是在哪里被俘的? A. 乌江 B. 雁门关 C. 燕国 D. 汉宫
  4. 诗中“须知入骨难销处”一句,强调了什么? A. 恨意的短暂性 B. 恨意的不可消除性 C. 恨意的普遍性 D. 恨意的浅显性

答案:

  1. B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时代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命运的豪迈态度。

诗词对比:

  • 徐夤的《恨》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恨意,但徐夤的诗更加强调恨意的不可消除性和超越性。
  • 徐夤的《恨》与李白的《将进酒》:徐夤的诗表达了无奈和恨意,而李白的诗则表达了豪迈和自由的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诗作和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