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出城留别知己》

时间: 2025-01-11 08:58:32

韦蒙屈指许非才,三载长安共酒杯。

欲别未攀杨柳赠,

相留拟待牡丹开。

寒随御水波光散,暖逐衡阳雁影来。

他日因书问衰飒,东溪须访子陵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韦蒙屈指许非才,三载长安共酒杯。 欲别未攀杨柳赠,相留拟待牡丹开。 寒随御水波光散,暖逐衡阳雁影来。 他日因书问衰飒,东溪须访子陵台。

白话文翻译:

韦蒙屈指一算,自谦不是什么才子,三年来在长安我们共同举杯畅饮。 即将分别,却未能折柳相赠,约定留下等待牡丹盛开时再聚。 寒冷随着御河的水波光影散去,温暖随着衡阳雁的影子到来。 将来某天通过书信问候我的衰老,记得来东溪访问子陵台。

注释:

  • 韦蒙:诗人自称或指代友人。
  • 屈指:计算时间。
  • 许非才: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是什么才子。
  • 三载:三年。
  • 长安:唐代都城,今陕西西安。
  • 杨柳:象征离别,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 牡丹:象征富贵和美好,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时光。
  • 御水:指皇宫中的水,这里可能指长安的河流。
  • 衡阳雁影:衡阳有回雁峰,传说雁至此不再南飞,这里用雁影比喻远方的朋友或消息。
  • 衰飒:衰老、衰落。
  • 东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隐居或向往的地方。
  • 子陵台:东汉隐士严子陵的钓鱼台,这里用作隐居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以其诗作流传后世。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徐夤在长安与知己分别时所作,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再次相聚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对长安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感情。诗中“欲别未攀杨柳赠”一句,既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又暗含了对友情的珍视。而“相留拟待牡丹开”则寄托了对未来美好时光的向往。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将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希望相结合,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自谦非才,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长安生活的回忆。
  • 次句通过“杨柳”和“牡丹”两个意象,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 第三句以“御水”和“衡阳雁影”为背景,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 末句通过对未来的设想,表达了对友情的持久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杨柳”比喻离别,“牡丹”比喻美好时光。
  • 拟人:如“寒随御水波光散”中的“随”字,赋予了寒冷以人的行为。
  • 对仗:如“寒随御水波光散,暖逐衡阳雁影来”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与期待,通过对长安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 杨柳:象征离别,表达了离别的无奈。
  • 牡丹:象征美好时光,寄托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 御水:象征长安的生活,描绘了离别的场景。
  • 衡阳雁影:象征远方的朋友或消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杨柳”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美好时光 C. 隐居生活 D. 长安生活
  2. 诗中的“牡丹”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美好时光 C. 隐居生活 D. 长安生活
  3. 诗中的“御水”和“衡阳雁影”分别象征什么? A. 长安生活和远方的朋友 B. 离别和美好时光 C. 隐居生活和长安生活 D. 美好时光和离别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徐夤的《东归出城留别知己》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徐夤的诗更多地寄托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助于理解徐夤诗歌的背景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