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清都 端午》
时间: 2025-01-11 06:17: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宴清都 端午》
作者: 梁寅〔元代〕
带恨湘江水。无奈远楚云天际千里。
灵均一去,芳荪翠减,香篱青死。
龙舟鼍鼓声沸。叹旧俗空夸水戏。
乐少年越女吴姬,王孙公子。
曾记南浦芙蓉,东湖杨柳,斜日歌吹。
彩舟载酒,纶巾挥扇,胜友同醉。
而今白头蓬卷。但谙惯独醒滋味。
好只把兰佩荷衣,从今料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湘江水的怨恨,因为它与远方的楚地云天相隔千里。灵均已经离去,芳草和翠绿的植物也减少了,香气四溢的篱笆已经枯死。龙舟上鼓声沸腾,感叹旧俗只是在空洞地夸耀水上游乐。快乐的少年、越女与吴姬、王孙公子们曾在南浦的芙蓉和东湖的杨柳下,斜阳下歌唱、嬉戏。彩舟载着美酒,纶巾轻扇,曾经与好友同醉。而如今,白发苍苍,只有独自清醒的滋味。希望从今往后,将兰佩和荷衣好好整理。
注释:
- 湘江水:指湘江,位于湖南省,是中国著名的江河之一。
- 灵均:指屈原,号灵均,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 芳荪翠减:意指芳草和翠色渐渐减少,形容景色的凋零。
- 龙舟鼍鼓声沸:指端午节赛龙舟时的热闹场面,鼍鼓是指鼓声。
- 胜友同醉:指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畅饮。
- 兰佩:即兰草制成的佩饰,代表一种清雅之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寅,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词作品见长。其诗风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和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端午节之际,正值传统文化的盛行。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主要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来纪念屈原。诗中通过对往昔快乐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宴清都 端午》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诗人在开篇就以“带恨湘江水”引入,表达了对江水的怨恨,似乎在指责它无情地将自己与故土和友人隔绝。接着,诗人用“灵均一去”暗示了屈原的悲壮离去,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
诗中提到的“龙舟鼍鼓声沸”,仿佛让人置身于热闹的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之中,不禁让人感叹旧俗的空虚。随着“乐少年越女吴姬,王孙公子”的描绘,诗人逐渐回忆起昔日与好友们的欢愉时光,那是一种青春的洒脱与无忧无虑的生活。通过对南浦芙蓉、东湖杨柳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优美的自然意象,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而今白头蓬卷”一句,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悲伤。最后,诗人希望能够重新整理心情,回归一种清雅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对生活的反思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带恨湘江水:表达了对湘江水的怨恨,暗示与故乡的距离感。
- 无奈远楚云天际千里:感叹与楚地的远隔千里,表现出一种无奈。
- 灵均一去,芳荪翠减,香篱青死:提及屈原的离去,描绘了自然的衰败。
- 龙舟鼍鼓声沸: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富有节日的气氛。
- 叹旧俗空夸水戏:对传统节日活动的空洞感慨。
- 乐少年越女吴姬,王孙公子:回忆与友人的快乐时光。
- 曾记南浦芙蓉,东湖杨柳,斜日歌吹:描绘美好的自然环境与往日的欢乐。
- 彩舟载酒,纶巾挥扇,胜友同醉:再现昔日的欢聚场景。
- 而今白头蓬卷:感叹人到老年,头发苍白。
- 但谙惯独醒滋味:表达对孤独清醒的理解。
- 好只把兰佩荷衣,从今料理:希望能以兰佩和荷衣的优雅整理自己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湘江水比作怨恨的对象。
- 对仗:如“乐少年越女吴姬,王孙公子”,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使自然景物富有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个人经历的回忆,表现了对青春逝去的惋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江水:象征着故乡与离别。
- 灵均:象征着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怀念。
- 龙舟:象征着传统文化与节日的热闹。
- 兰佩与荷衣:象征着优雅与清新,代表一种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宴清都 端午》中的“灵均”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杜甫
- B. 屈原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节日活动是?
- A. 中秋
- B. 端午
- C. 春节
-
“而今白头蓬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愉快
- B. 伤感
- C. 兴奋
答案:
- B. 屈原
- B. 端午
- B. 伤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端午日赐衣》(李清照)
- 《龙舟》(白居易)
诗词对比:
《端午日赐衣》与《宴清都 端午》:
两首诗都围绕端午节展开,但《端午日赐衣》更侧重于女性的柔情与对节日的期待,而《宴清都 端午》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生活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端午节的习俗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