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慈恩寺残春
双林花已尽,叶色占残芳。
若问同游客,高年最断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双林的花已经凋谢,只有残留的叶子在争妍斗艳。如果有人问起与我一同游玩的游人,感到最为伤感的,恐怕是年长的人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双林:指慈恩寺旁边的两片树林。
- 已尽:已经结束、凋谢。
- 占:占有、占据。
- 残芳:残留的花香。
- 同游客:与我同行的游人。
- 高年:年纪较大的人。
- 断肠:肠断,形容极度悲伤。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春天逝去带来的伤感,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常见,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色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公元779年-公元842年),字子文,唐代诗人。他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个人情感。耿湋的作品常体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
《慈恩寺残春》写于春末夏初之际,描绘了自然的变化与游人的感受。此时,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谢,作者以此作为引子,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慈恩寺残春》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作,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出春天的短暂与无常。诗的开头“双林花已尽,叶色占残芳”以直白的叙述揭示了春天的结束,花已凋谢,唯有叶子仍在争艳。这里的“双林”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象,更在意象上增加了空间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残酷与无情。
接下来的句子“若问同游客,高年最断肠”更是突显了情感的深度。如果和我一同游玩的游客中,有年长者,他们的感受最为深切,因为他们经历过更多的春夏秋冬,春光易逝的感触更加深刻。这一联不仅表面上是在描写自然,更深层地反映了人对时间的无奈与感伤。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花”和“叶”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繁盛与衰退,隐喻着人生的无常与珍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外界景象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林花已尽:春天的花已经凋谢,暗示着生命的短暂。
- 叶色占残芳:尽管花已谢,叶子仍在,为春天留下一丝余香,表现出生命的顽强。
- 若问同游客:引入与游人对话的方式,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并非孤独,而是与他人分享感受。
- 高年最断肠:强调年长者的感伤,揭示人生经验的深重与对时间流逝的悲痛。
修辞手法
- 对比:花与叶的对比,突显生命的变化。
- 象征:花象征着青春与生命的美好,叶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 拟人:通过“占残芳”赋予叶子情感,使自然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春天短暂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思。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青春、美好,代表着生命的绚烂时光。
- 叶:象征生命的延续,尽管美好已经逝去,但仍有坚韧的生命力。
- 游人: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感知与反应,折射出人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双林”指的是: A. 两片树林
B. 两条河流
C. 两座山 -
“高年最断肠”中的“高年”是指: A. 年轻人
B. 中年人
C. 年长者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春天的美好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游览的乐趣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描绘自然环境,抒发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慈恩寺残春》与王维《鸟鸣涧》的对比:王维的诗更偏向于宁静和谐,而耿湋则更突出对逝去时光的伤感。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收录多位唐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理解《慈恩寺残春》的诗意与背景,以便更深入地欣赏唐代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