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师携此种,至自上饶远。 当时十七树,高干倚孤巘。 苍蓬蒺藜大,紫壳槟榔软。 蜀部名果中,推之为上选。
白话文翻译:
天师带着这种树种,从遥远的上饶来到这里。 当时种下了十七棵树,高大的树干倚靠在孤独的山峰上。 苍翠的果实像蒺藜一样大,紫色的外壳像槟榔一样柔软。 在蜀地的名果中,这种果实被推崇为上品。
注释:
- 天师:古代对道士的尊称。
- 上饶:地名,今江西省上饶市。
- 十七树:指种下的树的数量。
- 孤巘:孤独的山峰。
- 苍蓬:形容果实颜色苍翠。
- 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这里比喻果实的大小。
- 紫壳:指果实的紫色外壳。
- 槟榔:一种热带果实,这里比喻果实的质地。
- 蜀部:指蜀地,今四川省一带。
- 上选:最好的选择,上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天师从上饶带来的树种在蜀地生长的情况,赞美了这种果实的品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文同在蜀地时,见到天师带来的树种在当地生长良好,心生感慨而作。诗中通过对果实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树种的喜爱和对天师的敬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天师带来的树种在蜀地生长的描绘,展现了果实的美丽和品质。诗中“苍蓬蒺藜大,紫壳槟榔软”一句,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果实的外观和质地,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最后一句“蜀部名果中,推之为上选”,直接表达了对这种果实的推崇,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品质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师携此种,至自上饶远。” —— 天师带着这种树种,从遥远的上饶来到这里。这句话交代了树种的来源和天师的身份。
- “当时十七树,高干倚孤巘。” —— 当时种下了十七棵树,高大的树干倚靠在孤独的山峰上。这句话描绘了树的生长环境和树干的形态。
- “苍蓬蒺藜大,紫壳槟榔软。” —— 苍翠的果实像蒺藜一样大,紫色的外壳像槟榔一样柔软。这句话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果实的外观和质地。
- “蜀部名果中,推之为上选。” —— 在蜀地的名果中,这种果实被推崇为上品。这句话直接表达了对这种果实的推崇。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苍蓬蒺藜大,紫壳槟榔软”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果实的外观和质地与蒺藜和槟榔相比较,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天师带来的树种在蜀地生长的果实,通过对果实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品质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蓬:形容果实颜色苍翠。
- 蒺藜:比喻果实的大小。
- 紫壳:指果实的紫色外壳。
- 槟榔:比喻果实的质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树种是从哪里带来的? A. 上饶 B. 蜀部 C. 江西 D. 四川
-
诗中形容果实的外观和质地的句子是哪一句? A. 天师携此种,至自上饶远。 B. 当时十七树,高干倚孤巘。 C. 苍蓬蒺藜大,紫壳槟榔软。 D. 蜀部名果中,推之为上选。
-
诗中提到的“天师”是指什么? A. 道士 B. 和尚 C. 官员 D. 农民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惠州一绝》:苏轼的这首诗也描绘了果实的美丽,可以与文同的诗进行比较,体会不同诗人对自然美的表达。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天师栗》与苏轼的《惠州一绝》:两首诗都描绘了果实的美丽,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对树种来源和果实品质的描述,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果实本身美丽和香甜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同的诗歌风格。
- 《苏轼诗选》:收录了苏轼的诗作,可以与文同的诗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