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慢 怅春词》
时间: 2025-01-11 05:59: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风浪宕闲皱起,绿波奇崛。
垂柳散千条,冲烟双桨,镜天平熨。
鬨媚阳小草遮山,长堤过马。
荡尘来歘。倩大痴写入江南,难写旧花月。
记海国穷年曾去越。
泛剑泽溪光可割。
一掌孤城龙夜啸,正沸青盘郁。
又乱余释辔东归,乡关催梦,数声啼鴂。
甚独醉狂燕猾莺偏斗谲。
白话文翻译
春风轻轻卷起涟漪,绿波荡漾异常。
垂柳散落成千条,双桨划破烟霭,水面如镜般平滑。
阳光照耀,小草在山间嬉戏,长堤上马儿奔跑。
尘土荡漾而来,愁绪随之而起。曾几何时,痴心人写下江南的美景,却难以描绘昔日的花月。
我记得在海国艰难的岁月中曾游历越地,
在剑泽的溪水中,光影如刀般割裂。
一掌之遥的孤城,龙吟夜啸,正如青盘般沸腾郁结。
又是纷乱的余韵,放下缰绳东归,故乡的梦境又在催促,几声啼鸟声响起。
我醉于独特的狂燕,狡猾的莺鸟偏偏斗嘴争鸣。
注释
- 闲皱起:轻松地起皱,形容水面微波荡漾。
- 垂柳:指柳树,象征春天的生机。
- 长堤过马:指长堤上马儿奔跑,描绘出春日的生动场景。
- 倩大痴:指那痴迷美景的人,倩意为美好。
- 剑泽:指水泽,象征着风光旖旎之地。
- 青盘郁:形容夜空的深邃与激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轶刘,近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西江月慢 怅春词》创作于春季,诗人借春风与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愁绪与对过往的回忆,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慢 怅春词》通过春天的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风吹拂、绿波荡漾的动人景象,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场景。诗人通过“垂柳散千条”、“冲烟双桨”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然而,诗中也流露出一丝愁苦与怀旧。诗人回忆往昔,尤其是“倩大痴写入江南,难写旧花月”,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似乎在诉说着对逝去岁月的无奈与感伤。诗中提到的“乡关催梦,数声啼鴂”,又将诗人的思绪引向故乡,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
整首诗在欢快的春日景象中,蕴藏着深刻的情感冲突与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展示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风浪宕闲皱起:春风轻轻吹动水面,起伏的涟漪。
- 绿波奇崛:绿色的波浪显得格外奇妙美丽。
- 垂柳散千条:柳树的枝条随风飘舞,宛若千条丝带。
- 冲烟双桨,镜天平熨:船桨划破水面,水面如镜子般平静。
- 鬨媚阳小草遮山:阳光照耀下的小草在山间生长。
- 长堤过马:长堤上马儿奔跑,生动展现春天的气息。
- 荡尘来歘:尘土随风而起,夹杂着诗人的忧虑。
- 倩大痴写入江南,难写旧花月:描绘江南的美,却难以表达过去的美好。
- 记海国穷年曾去越:回忆曾经去过的地方,感叹岁月的艰难。
- 泛剑泽溪光可割:在水泽中光影交错,令人心醉神迷。
- 一掌孤城龙夜啸:孤独的城池中,龙声啸鸣,象征着寂寞。
- 正沸青盘郁:深邃的夜空如青色的盘子,充满了压抑的情感。
- 又乱余释辔东归,乡关催梦,数声啼鴂:纷乱的思绪促使诗人回归故乡,梦境中伴随鸟鸣。
- 甚独醉狂燕猾莺偏斗谲:醉于春日景象中,燕子和莺鸟之间的争斗愈加显得生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面如镜般平滑”,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宁静。
- 拟人:如“阳光照耀,小草在山间嬉戏”,使自然景物具有人的情感。
- 对仗:如“倩大痴写入江南,难写旧花月”,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诗人在欢快的自然景象中,流露出对故乡、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生命的复苏和希望。
- 垂柳:象征柔美与春天的生机。
- 长堤:象征归属与故乡。
- 孤城:象征孤独与思乡之情。
- 啼鴂:象征乡愁与自然的呼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主要通过哪种自然元素表现? A. 水
B. 风
C. 阳光
D. 柳树 -
“倩大痴写入江南,难写旧花月”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江南的热爱
B. 对往昔的怀念
C. 对春天的赞美
D. 对孤独的感叹 -
诗中提到的“乡关催梦”体现了什么主题? A. 自然之美
B. 思乡之情
C. 逝去的时光
D. 个人的孤独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静夜思》 - 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晓》 vs 《西江月慢 怅春词》
- 两首诗均描绘春天的景象,前者侧重于清晨的宁静与温柔,而后者则展现了春日的活力与诗人复杂的情感。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前者简单明快,后者则更加细腻复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春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