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暮春久雨 谢薖 〔宋代〕
季月何多雨,经旬不见山。 云师工蔽塞,羲驭久间关。 水已泽中满,寒应天际还。 坏墙忧盗入,只益鬓毛斑。
白话文翻译:
暮春时节,雨水特别多,连续多日都看不到山峦。 云神善于遮蔽,太阳神的车驾久久不能通行。 水已经涨满了湖泊,寒冷的气息似乎从天边归来。 破旧的墙壁担忧盗贼的侵入,只是让我的鬓发更加斑白。
注释:
- 季月: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
- 经旬:连续十天。
- 云师:指云神。
- 羲驭:指太阳神的车驾。
- 间关:指被阻碍,不能通行。
- 泽中:湖泊或水塘。
- 寒应天际还:寒冷的气息似乎从天边归来。
- 坏墙:破旧的墙壁。
- 鬓毛斑:鬓发斑白,形容衰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薖(约1074-1116),字幼槃,号竹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与兄谢逸并称“临川二谢”。谢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连绵不断的雨水,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不便和诗人内心的忧虑。在宋代,雨水过多往往导致水灾,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诗中的“水已泽中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问题。同时,诗人的个人情感也通过“坏墙忧盗入,只益鬓毛斑”表达出来,显示了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奈和忧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暮春时节的连绵雨水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无奈。首句“季月何多雨,经旬不见山”直接点出了雨水过多,以至于长时间看不到山峦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接下来的“云师工蔽塞,羲驭久间关”运用拟人手法,将云神和太阳神的车驾赋予了人的行为,形象地表达了雨水遮蔽天空,太阳难以露面的情景。后两句“水已泽中满,寒应天际还”进一步描绘了水灾的严重性和寒冷的回归,加深了诗的忧郁色彩。最后两句“坏墙忧盗入,只益鬓毛斑”则从自然景象转向了个人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家园安全的担忧,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季月何多雨,经旬不见山”:首句直接点出暮春时节雨水过多,以至于长时间看不到山峦,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 “云师工蔽塞,羲驭久间关”:运用拟人手法,将云神和太阳神的车驾赋予了人的行为,形象地表达了雨水遮蔽天空,太阳难以露面的情景。
- “水已泽中满,寒应天际还”:进一步描绘了水灾的严重性和寒冷的回归,加深了诗的忧郁色彩。
- “坏墙忧盗入,只益鬓毛斑”:从自然景象转向了个人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家园安全的担忧,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修辞手法:
- 拟人:如“云师工蔽塞,羲驭久间关”中的“云师”和“羲驭”都被赋予了人的行为,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对仗:如“季月何多雨,经旬不见山”中的“季月”与“经旬”,“何多雨”与“不见山”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连绵雨水和由此带来的生活不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诗中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家园的深情关怀。
意象分析:
- 云师:云神的拟人化,象征着遮蔽天空的云层。
- 羲驭:太阳神的车驾,象征着被云层遮蔽的太阳。
- 泽中满:湖泊或水塘的水涨满,象征着水灾的严重性。
- 寒应天际还:寒冷的气息从天边归来,象征着季节的转换和寒冷的回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云师”指的是什么? A. 云神 B. 雨神 C. 风神 D. 雷神
-
诗中的“羲驭”指的是什么? A. 太阳神的车驾 B. 月亮神的车驾 C. 风神的车驾 D. 雷神的车驾
-
诗中的“季月”指的是什么? A. 春季的第一个月 B. 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C. 夏季的第一个月 D.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宁静景象,与谢薖的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词对比:
- 谢薖的《暮春久雨》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谢薖的诗更多地关注自然灾害和个人情感,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谢薖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宋代诗歌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