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时间: 2025-01-11 06:12: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作者: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第一首:
疲惫的旅人愁苦地听到归路的遥远,
抬眼望向那飞阁,俯瞰长长的桥。
贪恋那白鹭在秋水中横飞,
不知不觉中青林已经被晚潮淹没。
第二首:
我希望余生能在海南的村庄里度过,
天帝派遣巫阳来召唤我的灵魂。
遥远的天际中,鹘鸟已经没入云层,
青山一片,仿佛又回到了中原大地。
注释
字词注释:
- 倦客:疲惫的旅人。
- 愁闻:愁苦地听到。
- 飞阁:高耸的楼阁。
- 贪看:贪恋地观看。
- 白鹭:一种白色的鸟,象征着纯洁和自然。
- 青林:青翠的树林。
- 晚潮:傍晚时分的潮水。
- 余生:余下的生命。
- 巫阳:古代神话中的神灵,常被视为召唤灵魂的角色。
- 杳杳:形容遥远、深邃。
- 鹘:一种猛禽,指的是鹞子。
- 中原: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区。
典故解析:
- 巫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巫阳可以指代一种神秘的力量,常与灵魂的召唤有关。
- 青山:象征着故乡和归属感,青山常被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作品涵盖诗、词、文、赋等多个领域。苏轼的作品深受后世推崇,尤其在诗词和散文方面造诣颇深。
创作背景: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创作于苏轼被贬至海南的时期。此时的他面临政治上的挫折,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表达了他对归路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的描绘。第一首中,苏轼通过“倦客愁闻归路遥”展现了旅行者的孤独与忧愁,设定出一种沉重的情绪基调。眼前的美景——飞阁与长桥,虽然美丽,却也令人感受到归乡的无奈与遥远。接着,“贪看白鹭横秋浦”,在这幅画面中,自然的优雅与人心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首则更为深入地探讨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思考。希望在海南村庄安度余生,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通过“帝遣巫阳招我魂”,诗人表达出对生命的哲思与对故土的牵挂。最后一句“青山一发是中原”,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命归属的追求融合在一起,情感深邃而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倦客愁闻归路遥:疲惫的旅人忧愁地听到归家的路途遥远,暗示着心中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
- 眼明飞阁俯长桥:抬头看见高阁俯瞰长桥,描绘出壮丽的景色,同时流露出孤独感。
- 贪看白鹭横秋浦:留恋秋水中飞翔的白鹭,展现出对自然美的向往。
- 不觉青林没晚潮:不知不觉间,青林已被晚潮淹没,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余生欲老海南村:希望余生能在海南的村庄中度过,渗透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 帝遣巫阳招我魂:天帝派遣巫阳召唤自己的灵魂,表达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杳杳天低鹘没处:天际遥远,鹘鸟已消失,象征着孤独与无归之感。
- 青山一发是中原:青山的景象让人感到亲切,象征着归属感与对故土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青山一发是中原”将青山与故乡连接,增加了情感的厚度。
- 拟人:在“帝遣巫阳招我魂”中,赋予巫阳神秘的力量,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归路的渴望展开。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情感深沉而细腻,给人以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倦客:象征着流浪与孤独。
- 飞阁:代表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白鹭:象征着纯洁与自由。
- 青林: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晚潮:暗示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青山:象征着故乡和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倦客”指的是什么?
- A. 旅人
- B. 商人
- C. 学者
-
“贪看白鹭横秋浦”中,白鹭象征着什么?
- A. 富贵
- B. 自由与纯洁
- C. 忧愁
-
诗中提到的“巫阳”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财富
- B. 灵魂的召唤
- C. 权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苏轼的《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比较。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苏轼的诗表现出更复杂的情感,比如对人生的哲思和对归属感的追求,而李白则更为直接、抒情,强调了思乡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赏析》
以上是对于《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的全面解析和学习材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