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温汤 李治 〔唐代〕 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 路曲回轮影,岩虚传漏声。 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 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 眺听良无已,烟霞断续生。
白话文翻译:
皇帝的车驾停在温暖的温泉旁,清晨的旗帜在丰饶的郊外飘扬。 弯曲的道路上,车轮的影子回旋,空旷的山岩间,漏壶的声音传来。 温暖的泉水在急流中惊起波澜,寒冷的天空中,碧蓝的雾气轻盈。 林中黄叶稀疏地落下,野外白色的霜在黎明中闪耀。 远望和聆听,感觉无尽,烟雾和霞光断断续续地生成。
注释:
- 温渚:指温泉旁。
- 仙跸:皇帝的车驾。
- 丰郊:丰饶的郊外。
- 晓旌:清晨的旗帜。
- 漏声:古代计时器漏壶的声音。
- 暖溜:温暖的泉水。
- 惊湍:急流。
- 寒空:寒冷的天空。
- 碧雾:碧蓝的雾气。
- 林黄疏叶:林中黄叶稀疏。
- 野白曙霜:野外白色的霜在黎明中。
- 眺听:远望和聆听。
- 烟霞:烟雾和霞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治,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此诗描绘了皇帝巡游温泉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美景与皇家的庄严。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皇帝巡游温泉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皇家仪仗,表达了皇帝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皇权的尊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皇帝巡游温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和皇家仪仗。诗中“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一句,既展现了皇帝的尊贵,又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美丽。“路曲回轮影,岩虚传漏声”则通过声音和影子的描绘,增强了场景的立体感。后几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如“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和“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细腻表达。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皇帝的车驾停在温泉旁,清晨的旗帜在丰饶的郊外飘扬,展现了皇帝的尊贵和清晨的宁静。
- “路曲回轮影,岩虚传漏声”:弯曲的道路上,车轮的影子回旋,空旷的山岩间,漏壶的声音传来,增强了场景的立体感。
- “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温暖的泉水在急流中惊起波澜,寒冷的天空中,碧蓝的雾气轻盈,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动态美。
- “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林中黄叶稀疏地落下,野外白色的霜在黎明中闪耀,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和黎明的美丽。
- “眺听良无已,烟霞断续生”:远望和聆听,感觉无尽,烟雾和霞光断断续续地生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暖溜惊湍驶”中的“惊湍”比喻急流。
- 拟人:如“岩虚传漏声”中的“传漏声”赋予山岩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中的“温渚”与“丰郊”,“停仙跸”与“驻晓旌”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皇家仪仗的描绘,表达了皇帝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皇权的尊崇,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细腻表达。
意象分析:
- 温渚:温泉旁,象征温暖和宁静。
- 仙跸:皇帝的车驾,象征尊贵和权力。
- 丰郊:丰饶的郊外,象征富饶和美丽。
- 晓旌:清晨的旗帜,象征清晨的宁静和美丽。
- 路曲:弯曲的道路,象征曲折和变化。
- 岩虚:空旷的山岩,象征空旷和宁静。
- 暖溜:温暖的泉水,象征温暖和活力。
- 惊湍:急流,象征动态和活力。
- 寒空:寒冷的天空,象征寒冷和宁静。
- 碧雾:碧蓝的雾气,象征美丽和神秘。
- 林黄疏叶:林中黄叶稀疏,象征秋天的景色和变化。
- 野白曙霜:野外白色的霜在黎明中,象征黎明的美丽和清新。
- 眺听:远望和聆听,象征感受和体验。
- 烟霞:烟雾和霞光,象征美丽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温渚停仙跸”中的“仙跸”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车驾 B. 神仙的足迹 C. 温泉的水流 D. 清晨的露水 答案:A
-
诗中“暖溜惊湍驶”中的“惊湍”比喻什么? A. 平静的水面 B. 急流 C. 温暖的泉水 D. 寒冷的天空 答案:B
-
诗中“林黄疏叶下”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C
-
诗中“眺听良无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A. 无聊 B. 疲惫 C. 无尽的感受 D. 失望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秋季的宁静美景,与李治的诗有相似的自然景色描绘。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时局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治的《过温汤》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治的诗更多地融入了皇家仪仗的元素,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宁静美。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李治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治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