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帅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6:54: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陈帅三首 其二
作者: 聂绀弩
枪十万枝笔一枝,上鞍杀贼下鞍诗。
犬儒惜墨如金处,虎将涂鸦以血时。
水侧磨刀工部句,楼头看剑稼轩词。
酒酣抓笔当枪弹,一弹洞穿膏药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斗与文学之间矛盾关系的感慨。诗人用“枪十万枝”来比拟士兵的武器,而“笔一枝”则代表他的文笔。骑马出征时,杀敌与写诗是相辅相成的。犬儒主义者对于文学的珍惜如同对金钱的珍视,而勇猛的将领则是在战斗中用血与火来书写历史。在水边磨刀,工匠精心雕刻诗句,楼上观剑,吟唱稼轩的词。酒酣之际,诗人抓起笔就像抓起枪弹,笔尖一挥,便能洞穿敌人的旗帜。
注释:
- 枪十万枝:形容战争中的武器众多,强调战斗的激烈。
- 笔一枝:比喻诗人的文学创作,强调文学与战争的关系。
- 犬儒:指对事物持怀疑态度的人,形容他们对文学的珍惜。
- 虎将:勇猛的将领,象征着英勇与豪情。
- 稼轩词:指的是辛弃疾的词,表现了士人的豪情和对国家的忧虑。
- 膏药旗:比喻敌人的旗帜,象征着敌人的存在与威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聂绀弩(1898-1986),字逸云,号绀弩,湖北黄冈人。近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曾任教于多所大学,主张古诗词的创新与发展。其诗风豪放跌宕,常常融入时事,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作者以诗寄情,表达对战斗的思考以及对文人责任的反思。在国家危难之际,身为文人的他感受到文学与历史、战争的密切关系。
诗歌鉴赏:
《挽陈帅三首 其二》是一首极具战争气息与文学情怀的诗作。诗人在开篇以“枪十万枝笔一枝”设定了强烈的对比,枪械象征着战斗与死亡,而笔则代表着文学与艺术,暗示在国家危亡之际,文人同样肩负着历史重任。接下来的句子则将目光转向了人性,犬儒主义者对墨水的珍视如金,而勇猛的将领则用鲜血书写历史,展现出文人与武人的不同立场。
诗中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在水边磨刀的工人、楼头观剑的诗人,既有战斗的紧迫感,也有文人对古词的追慕。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个诗篇充满了张力。同时,最后一句“酒酣抓笔当枪弹,一弹洞穿膏药旗”则以豪情壮志收尾,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通过文学反击敌人的决心。
整首诗不仅是对陈帅的挽歌,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启示,展现了诗人对文人责任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枪十万枝笔一枝:对比战争与文学,强调文人在敌对环境中的重要性。
- 上鞍杀贼下鞍诗:在战斗中写诗,表现了诗人与时局的紧密关系。
- 犬儒惜墨如金处:讽刺那些只会珍惜文字而不行动的文人。
- 虎将涂鸦以血时:勇猛将领用鲜血书写历史,体现出英勇的气概。
- 水侧磨刀工部句:工匠在水边磨刀,暗示准备与创作并行。
- 楼头看剑稼轩词:象征着对英雄人物及其文学成就的敬仰。
- 酒酣抓笔当枪弹:豪饮之际,诗人奋笔如枪射,表现出激情与决心。
- 一弹洞穿膏药旗:笔力无比,象征着通过写作击溃敌人,传达出诗人的豪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枪”和“笔”的对比突出战争与文学的关系。
- 比喻:将笔比作枪弹,表现诗人创作的力量。
- 夸张:如“枪十万枝”夸张展现战争的激烈。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文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责任感,以及通过文学反击敌人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战斗与文化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枪:战争、激烈、斗争。
- 笔:文学、创作、精神。
- 犬儒:对世事的冷漠态度。
- 虎将:勇气、英勇、历史书写者。
- 稼轩词:对文化的追求与敬仰。
- 膏药旗:敌人、战斗、护国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枪十万枝”象征什么?
- A. 武器的数量
- B. 战斗的激烈
- C. 文人的责任
- D. 以上皆是
-
“犬儒惜墨如金处”中的“犬儒”指的是:
- A. 英勇的将领
- B. 对文学冷漠的人
- C. 热爱诗词的人
- D. 冒险者
-
诗中提到的“稼轩词”是指谁的作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辛弃疾
- D. 苏轼
答案: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聂绀弩与辛弃疾的作品都表达了对国家与历史的深切关注,前者通过直接的战斗与文学结合,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感情与豪情壮志展现国破家亡的悲情。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都体现了文人对历史重任的感慨,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聂绀弩更加强调文与武的结合,而辛弃疾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聂绀弩诗文选》
- 《辛弃疾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