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岭下看山似伏涛,
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
我脚高时他更高。
白话文翻译:
在山岭下看山,就像看到波涛汹涌,
看到人们在山岭上争相攀登,展现豪情。
每当我登上、又下去,回头一看,
我脚下高时,他却更高。
注释:
- 岭:山脊或山岭。
- 伏涛:像是波涛伏在水面下,形容山的起伏。
- 旋:旋转、转动。
- 争豪:争先恐后地表现出豪情壮志。
- 一登一陟:指攀登和下降的动作。
- 回顾:回头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见长,作品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且常带有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在游历山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描绘了攀登山岭的景象,寓意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奋斗。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通过描绘山岭与攀登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面对自然时的豪情与不懈追求。诗的开头“岭下看山似伏涛”形象地描绘了山的轮廓,给人一种波涛汹涌的感觉,暗示着自然的壮丽与力量。接着“见人上岭旋争豪”,展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不屈,借助“争豪”一词,表现出竞争与志向。
在“我脚高时他更高”一句中,诗人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的相对性与无尽性。即便在攀登中取得了成就,也总会有更高的目标等待着人去追寻。这种对竞争的敏感和对自我超越的意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的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岭下看山似伏涛:从山岭之下眺望山峦,形象比喻山的起伏像波涛一样。
- 见人上岭旋争豪:看到人们在攀登山岭,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豪情。
- 一登一陟一回顾:不断地攀登与下降,每次回头看看。
- 我脚高时他更高:在我站得高的时候,旁边的人却站得更高,暗示追求没有终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伏涛,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登”、“陟”与“回顾”的连续使用,强调动态的过程。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追求理想与目标过程中的竞争与反思。强调了人生的目标是无止境的,激励人们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岭:象征着人生的高峰与挑战。
- 山: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涛: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波动。
- 人:代表每一个追求理想与目标的个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岭下看山似伏涛”是比喻什么?
- A. 山的美丽
- B. 山的高大
- C. 山的起伏
- D. 山的危险
-
诗中“争豪”指的是什么?
- A. 争夺财富
- B. 争先攀登
- C. 争辩
- D. 争取名声
-
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A. 安于现状
- B. 不断追求
- C. 逃避现实
- D. 不屑一顾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作品与杜甫的《望岳》相似,均以山为题材,表现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思考。但杨万里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杜甫则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导读》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