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计使领客游白云景泰》

时间: 2025-01-22 23:57:56

天近刚风吹面寒,绣衣玉立白云间。

沧波万顷海南海,翠碧几重山外山。

自觉登临无限意,谁思富贵不如闲。

前峰若个神仙宅,指点烟霞见一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近刚风吹面寒,
绣衣玉立白云间。
沧波万顷海南海,
翠碧几重山外山。
自觉登临无限意,
谁思富贵不如闲。
前峰若个神仙宅,
指点烟霞见一斑。

白话文翻译:

在寒风中,脸上感到一丝凉意,
穿着绣衣的我,伫立在白云之间。
亿万顷的海浪在南海翻涌,
重重叠叠的翠绿山峦在山外绵延。
我自觉登高望远,心中无限畅想,
谁会想到富贵荣华不如悠闲自在。
前方的山峰似是神仙的居所,
我指着那缭绕的烟霞,隐约见到一丝美好。

注释:

  • 刚风:刚劲的风,形容风寒。
  • 绣衣:绣有花纹的衣服,象征身份的高贵。
  • 沧波:大海的波浪,沧海指南海。
  • 翠碧:形容青绿色,山的颜色。
  • 自觉:自我感受到。
  • 富贵:指地位和财富。
  • :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 前峰:前方的山峰。
  • 神仙宅:神仙的居所,表示理想的生活环境。
  • 烟霞:云雾和霞光,描绘自然的美。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在表达闲适和自然美的主题上,与许多古代文人追求的隐逸生活相契合。诗中“神仙宅”暗示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文化对自然的崇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复古,字梦圭,号秋水,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戴复古游历南海白云景泰时,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繁华的淡泊心态。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山水游历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诗歌鉴赏:

《李计使领客游白云景泰》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的山水诗。诗人借游山玩水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开篇以“天近刚风吹面寒”点出天气的寒冷,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接着“绣衣玉立白云间”描绘了诗人身着华丽的衣服,矗立于白云之间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体现了身份的高贵,又暗示了对自然的向往。

诗中“沧波万顷海南海,翠碧几重山外山”通过丰富的意象表现出南海的广阔和山峦的重叠,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最后几句则透出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谁思富贵不如闲”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反思,认为闲适的生活更为珍贵,展示了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用词精炼,意境深远,体现出诗人在面对自然之美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美丽的景色,诗人传达出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近刚风吹面寒:描绘了寒风的感觉,营造出清新冷冽的环境。
    • 绣衣玉立白云间:诗人身着华服,矗立于云端,显示出诗人的身份与向往的高远。
    • 沧波万顷海南海:海浪汹涌,展现出南海的广阔与浩瀚。
    • 翠碧几重山外山:山峦层叠,色彩鲜明,展现出壮丽的自然风光。
    • 自觉登临无限意:诗人感受到登高望远的兴奋与思考。
    • 谁思富贵不如闲:强调闲适生活的价值,反思世俗的追求。
    • 前峰若个神仙宅:将山峰比作神仙的居所,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指点烟霞见一斑:描绘自然景色的美好,表达诗人的情感共鸣。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神仙宅”,暗示理想的生活状态。
    • 对仗:如“沧波万顷海南海,翠碧几重山外山”,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倾向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繁华的淡泊,强调闲适生活的重要性,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寒风:代表自然的清新与冷峻。
    • 绣衣:象征身份与世俗的追求。
    • 沧波:象征广阔与无边的自然。
    • 翠碧山:展现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 神仙宅:象征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绣衣”主要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身份的高贵
    • C. 普通的生活
  2. “谁思富贵不如闲”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对富贵的追求
    • B. 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C. 对功名利禄的失望
  3. 诗人描绘的“前峰若个神仙宅”意在表达什么?

    • A. 现实的生活
    •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C.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戴复古 vs 王维
    • 戴复古的诗关注于个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反思,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体现出对山水的细腻描绘与禅意。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