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麦》

时间: 2025-01-11 13:55:40

村村桑暗少桑姑,户户麦丰无麦奴。

又是一年春事了,缫丝捣麦笑相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村村桑暗少桑姑,
户户麦丰无麦奴。
又是一年春事了,
缫丝捣麦笑相呼。

白话文翻译

在各个村庄里,桑树阴暗,桑姑(养蚕的妇女)却越来越少;每家每户的麦子都长得很好,但却没有人来收麦。又是一年春天来临,缫丝的、捣麦的妇女在互相欢笑呼唤。

注释

字词注释:

  1. 桑暗:桑树成荫,指桑树茂盛,但桑姑却少。
  2. 桑姑:指养蚕的妇女。
  3. 麦丰:麦子丰收,长势很好。
  4. 麦奴:指收割麦子的劳作妇女。
  5. 缫丝:取丝的过程,通常是指将蚕茧中的丝抽出来。
  6. 捣麦:指将麦子捣碎以便加工。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桑”和“麦”,分别代表了养蚕和种麦两种重要的农作和手工业,这在古代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以豪放激昂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文学造诣闻名。他的作品多关注国家命运、个人遭遇,反映社会百态。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势衰微之际,诗人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他对故乡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蚕麦》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诗,虽然表面上写的是桑树与小麦的生长情况,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比桑树和麦子的生长,揭示了农村经济的变化:一方面,桑树茂盛,但从事养蚕的妇女却在减少,这暗示了养蚕业的衰退;另一方面,麦子丰收,却没有人来收割,这反映了农民劳动力的缺乏或者社会结构的变迁。

后两句则表现了春天的到来,缫丝、捣麦的妇女欢声笑语,展现出一种生活的气息和农村的生机。这种欢笑声中,既有辛勤劳动的乐趣,也隐含着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诗中展现的农村场景,既是对传统农业社会的怀念,也透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整首诗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深沉的情感,既有对故乡景象的眷恋,也有对社会变迁的无奈,体现了陆游诗歌中常见的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村村桑暗少桑姑:描绘农村的桑树繁茂,却缺少了从事养蚕的妇女,暗示养蚕业的衰退。
  2. 户户麦丰无麦奴:每家每户的麦子都长得很好,但却没有人来收割,反映出劳动力的缺乏。
  3. 又是一年春事了:春天再次来临,象征着新的开始,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4. 缫丝捣麦笑相呼:缫丝和捣麦的妇女们在欢笑呼唤,表现出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气息。

修辞手法:

  • 对仗:首联和颈联中采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对比:通过对桑树与麦子的对比,反映出农村经济的变化。
  • 拟人:将妇女的欢笑化为生活的一部分,赋予了劳动以生动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农村的桑树与麦子的生长,表现了对传统农业生活的怀念和对社会变迁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养蚕业,代表着传统的农村经济。
  2. :象征丰收和富饶,同时也反映社会变迁。
  3. :象征生命的复苏和希望,但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陆游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桑姑”是指什么?

    • A. 种麦的妇女
    • B. 养蚕的妇女
    • C. 收割的农民
  3. 诗中提到的“缫丝”指的是什么?

    • A. 种植
    • B. 取丝
    • C. 收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田园乐》

诗词对比: 陆游的《蚕麦》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对农村生活的关注,但陆游更侧重于描绘农村的经济变化,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遭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