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门掩世喧外,幽栖向此堂。
一心能自尽,万事即都忘。
尘冷孤蟾白,庭空异草香。
何须隐林壑,处处可韬光。
白话文翻译:
门关上了外面的喧嚣,我在这个静谧的堂中隐居。
一心可以自我陶醉,万事都能抛诸脑后。
尘埃冷清,孤独的明月在空中显得格外洁白,
庭院空旷,异香扑鼻,来自于不同的草木。
何必隐居在山林深处,处处都可以隐藏自己的光辉。
注释:
- 门掩:门关上,表示隔绝外界的喧嚣。
- 世喧外:外面的世界喧嚣。
- 幽栖:幽静地栖息,隐居。
- 一心:专注于内心的宁静。
- 尘冷:尘埃中透出的凉意,象征孤独与清净。
- 孤蟾白:孤独的明月,形容月光明亮。
- 异草香:不同的草木散发的香气。
- 隐林壑:隐居在深山或峡谷中。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它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思想,表达了对自然和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任恬,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以自然和隐逸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环境中,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题招题院静照堂》是一首体现隐逸思想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静谧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喧嚣世界的排斥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首联“门掩世喧外,幽栖向此堂”通过门的闭合象征着将外界的喧嚣隔绝,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显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接下来的“万事即都忘”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内心的宁静和忘却世俗烦恼的心态。
诗中提到的“尘冷孤蟾白”与“庭空异草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清冷的氛围,而后者则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气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欣赏。最后一句“何须隐林壑,处处可韬光”更是点明主题,隐逸并不一定要藏身于深山,内心的光辉可以在任何地方绽放,强调了心境的自由与宁静。
整首诗在清新雅致的意境中,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的淡泊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具有深远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门掩世喧外:关闭门扇,隔绝外界的喧嚣,表现隐逸的状态。
- 幽栖向此堂:在这个静谧的堂中栖息,强调内心的宁静。
- 一心能自尽:专注内心,可以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
- 万事即都忘:抛开一切琐事,达到忘我境界。
- 尘冷孤蟾白:描绘清冷的环境与孤独的明月,反映孤寂情怀。
- 庭空异草香:庭院的空旷与芳香,象征自然之美。
- 何须隐林壑:质疑隐居的必要性,强调心灵的自由。
- 处处可韬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藏匿自己的光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内心的宁静比作隐逸生活的环境,深化主题。
- 对仗:如“尘冷孤蟾白”与“庭空异草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月亮象征孤独与清澈,草香象征自然的美好。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强调内心的光辉不受外界环境的限制,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门:象征与外界隔绝。
- 孤蟾:象征孤独与清净。
- 草香: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尘冷孤蟾白”所描述的意境是什么?
A. 喧闹的城市生活
B. 清冷的孤独环境
C. 温暖的春天 -
诗的最后一句“处处可韬光”意味着什么?
A. 隐居在深山是唯一选择
B. 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
C. 生活在喧嚣中是不可避免的 -
“万事即都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A. 忧虑与烦恼
B. 遇到所爱之人
C. 超然物外的宁静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赵师秀《约客》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任恬的《题招题院静照堂》则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超越,反映出不同的隐逸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