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时间: 2025-01-11 05:43:16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作者: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游览的美丽景象。渭水环绕着秦地的曲折,黄山依旧围绕着汉宫的斜影。皇帝的车驾从千扇柳门间缓缓驶出,阁道回首可见上苑的花朵。云雾中的帝城双凤阙耸立,春雨中的树木映衬着万家灯火。此行是为了享受春阳的气息,非是为了游玩物华的奢靡。

注释:

  • 渭水:指渭河,流经陕西省,是重要的河流。
  • 秦塞:指秦国的边塞,表示地理位置。
  • 黄山:指著名的黄山,象征着高耸的山峦。
  • 銮舆:皇帝的车驾,象征尊贵与权力。
  • 双凤阙:帝城的高楼,双凤是古代帝王的象征。
  • 阳气:春天的气息,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宸游:皇帝的出游,指代皇权的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终南山人,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以山水诗著称,风格清新淡雅,对自然的描绘细腻入微,常常在诗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王维在春日游览中受到了皇帝的召唤,写下此诗以应制。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皇权与自然融合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皇帝出游的感受。开头两句描绘了渭水与黄山的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历史与地理的结合。接下来,通过“銮舆”和“阁道”,诗人将自然与皇权相交织,表现出一种庄重的气氛。云雾中的双凤阙,象征着帝王的威严,而“雨中春树万人家”则将自然的生机与人类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和谐的景象。最后两句总结了诗人出游的目的,强调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渭水自萦秦塞曲:渭河蜿蜒流过秦国的边塞,描绘了河流的柔美与历史的沧桑。
  2. 黄山旧绕汉宫斜:黄山依旧环绕着汉朝的宫殿,表现出历史的延续与自然的恒久。
  3. 銮舆迥出千门柳:皇帝的车驾从千扇柳树之间驶出,展现了权力的尊贵与自然的交融。
  4. 阁道回看上苑花:在阁道上回头看去,上苑的花朵绽放,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繁华。
  5. 云里帝城双凤阙:在云雾中,帝城的双凤阙显得格外庄重,象征着皇权的威严。
  6. 雨中春树万人家:春雨中的树木映衬着无数家庭,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7. 为乘阳气行时令:出游是为了享受春天的阳光和气息,表现了对春天的珍视。
  8. 不是宸游玩物华:强调这次出游并非追求奢华享乐,而是对自然的真实感受。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表现出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
  • 意象:通过“春树”、“双凤阙”等意象,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皇权的庄重。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赞美,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机,同时也反映了对皇权的尊重与对生活的思考。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在繁华背后对生命本质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渭水:象征历史与文化的延续。
  • 黄山:代表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 銮舆:皇权的象征,体现了尊贵与威严。
  • 春树:春天的生机,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 双凤阙:帝王的象征,展现了权力的巅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渭水”流经哪个地区?

    • A. 汉地
    • B. 秦塞
    • C. 楚地
    • D. 齐国
  2. 诗中“銮舆”指代什么?

    • A. 普通百姓的车
    • B. 皇帝的车驾
    • C. 仙人的车
    • D. 商人的马车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奢华生活的追求
    • B. 对春天的赞美与对自然的思考
    • C. 对战争的反思
    • D.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崔护《题都城南庄》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李白: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与心灵的结合,表现出一种内敛的情感;李白则更加豪放,追求个体的自由与豪情。在同一春日主题下,王维的细腻与李白的奔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