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会徐十一草堂》

时间: 2025-01-11 09:10:21

空斋无一事,岸帻故人期。

暂辍观书夜,还题玩月诗。

远钟高枕后,清露卷帘时。

暗觉新秋近,残河欲曙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下会徐十一草堂
空斋无一事,岸帻故人期。
暂辍观书夜,还题玩月诗。
远钟高枕后,清露卷帘时。
暗觉新秋近,残河欲曙迟。

白话文翻译:

在这空荡荡的书斋里没有任何事情,约定在岸边相会的老朋友还未到来。暂时中止了夜晚的读书,写下了这首关于月亮的诗。远处的钟声传来,卧在高枕上,清晨的露水轻轻卷起窗帘。隐隐觉得新秋快要来临,残存的河水在曙光中显得迟缓。

注释:

  • 空斋:空荡的书房,这里指的是诗人独自在安静的环境中。
  • 岸帻:岸边的帽子,是古人出门时常戴的。
  • 暂辍:暂时停止。
  • 观书夜:指夜晚阅读书籍。
  • 远钟:远处的钟声,这里可能指寺庙的钟声。
  • 高枕:高高的枕头,指的是诗人躺在床上。
  • 清露:清晨的露水。
  • 暗觉:隐隐约约地感觉。
  • 新秋:新的秋天,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 残河:依然流淌的河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欲曙迟:希望天亮却显得很慢。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月下”与“清露”意象的运用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友人相会的期待。这种情感在唐诗中十分常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情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字子云,号浩然,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淡雅,常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他的诗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意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隐居于草堂之际,正值秋季,诗人独自一人,心中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悟交织在一起,促使他写下这首诗。

诗歌鉴赏:

《月下会徐十一草堂》是韦应物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的开头以“空斋无一事”引入,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心中寂寞的情感。接着,通过“岸帻故人期”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与期待,这种期待在时间的流逝中显得愈发强烈。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远钟高枕后,清露卷帘时”展示了夜晚的幽静与清新,清露的描写不仅拉近了与自然的距离,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澈与明亮。最后两句“暗觉新秋近,残河欲曙迟”则是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深思。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韦应物作为田园诗人的独特风格和对生活的思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空斋无一事:指出诗人独处的环境,暗示内心的孤独。
  2. 岸帻故人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凸显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 暂辍观书夜:显示出诗人阅读的习惯与对知识的追求。
  4. 还题玩月诗:在月光下作诗,体现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5. 远钟高枕后:钟声传来,打破了夜的宁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6. 清露卷帘时:清晨的露水轻轻卷起窗帘,增加了诗的意境。
  7. 暗觉新秋近:感受到秋天的来临,反映出诗人的敏感。
  8. 残河欲曙迟:残河的流淌与曙光的迟到,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空斋无一事,岸帻故人期”,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清露卷帘”,赋予露水以人的动作,使意象更加生动。
  • 象征:新秋、残河等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孤独、友谊和对自然的观察展开,表达了诗人在孤寂中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常与人间情感相联系。
  • 清露:象征着纯洁与清新,体现自然之美。
  • 秋天:象征着生命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
  • 残河:象征着过往与记忆的流逝,暗示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空斋无一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忙碌的生活
    B. 孤独与宁静
    C. 欢快与热闹
    答案:B

  2. “岸帻故人期”中的“岸帻”指什么?
    A. 河边的帽子
    B. 朋友的名字
    C. 书籍的标题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远钟”意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A. 生活的忙碌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对比作品:

  • 《静夜思》:李白通过月光表达思乡之情,情感更为浓烈。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在月下思念亲人,但表现出更多的忧愁与苦闷。

粗略解读:

韦应物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与友谊的细腻描绘,而李白与杜甫则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激烈,展现了不同的诗风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韦应物诗文集》
  3. 《唐代诗人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