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 其十四》
时间: 2025-01-10 22:57: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风 其十四
作者: 李白 〔唐代〕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关的荒凉与战乱中的悲惨景象。风沙弥漫的胡关,萧瑟之气充满了古往今来。秋天的树木凋落,草黄而枯,站在高处遥望敌人。荒凉的城池在广袤的大漠中显得孤寂,边邑的防御墙已无一处完好。白骨覆盖大地,寒霜横陈,荒草丛生。问谁在施加残酷的压迫,天骄之士在这里肆意威武。皇上的愤怒,调动了大军,鼓声四起。阳光下的和煦遭遇杀气,士卒们在中原骚动。三十六万的百姓,泪如雨下。只得悲伤地从事劳役,哪里能安置农田和园圃?看不见驻守边疆的子弟,又怎能知晓关山的苦涩?李牧如今已不在,边地的百姓只得以豺狼为食。
注释
- 胡关:指北方的边关,常有异族入侵。
- 戎虏:指敌人或外族入侵者。
- 白骨横千霜:形容战乱后的惨状,白骨遍地,悲惨无比。
- 李牧:历史上著名的将领,曾镇守边疆,抵御外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而著称,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频繁的时代,反映了边疆人民的苦难与无奈,表达了对战乱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李白的《古风 其十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悲凉。诗中开篇以“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描绘了边疆的荒凉,这种自然景象与人间苦难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人通过“白骨横千霜”这一惨烈的意象,让人感受到战乱的残酷,令人心痛。李白在诗中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感慨,他质问“谁凌虐”,显示出对权力的控诉与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对环境的描写,到对士兵和百姓的悲悯,最后达到对历史人物李牧的追思,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民族情怀。李白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紧密相连,使这首诗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胡关饶风沙:边关常年风沙弥漫,环境恶劣。
- 萧索竟终古:这种萧索的景象自古以来就存在。
- 木落秋草黄:秋天树木凋零,草地枯黄,暗示了生命的凋敝。
- 登高望戎虏:站在高处俯瞰,看到敌军的踪影。
- 荒城空大漠:空旷的城市被大漠包围,显得孤独无助。
- 边邑无遗堵:边疆的城市没有一处完整的防御墙。
- 白骨横千霜:战斗的结果是白骨遍地,象征生命的消逝。
- 借问谁凌虐:询问是谁在施加残酷的压迫。
- 天骄毒威武:形容敌人强大而又凶狠。
- 赫怒我圣皇:皇帝愤怒,决定出征。
- 劳师事鼙鼓:动用军队,鼓声四起。
- 阳和变杀气:春天的暖气却变成了杀气,暗含战争的残酷。
- 发卒骚中土:士兵在家乡骚动不安。
- 三十六万人:形容百姓的苦难,人数庞大,情感深切。
- 哀哀泪如雨:悲伤的泪水如雨般倾洒。
- 且悲就行役:只能悲伤地从事劳役。
- 安得营农圃:无处可安置农田与园圃。
- 不见征戍儿:驻守边疆的儿子们已经消失。
- 岂知关山苦:怎能知道关山的苦涩?
- 李牧今不在:历史名将李牧已经不在。
- 边人饲豺虎:边疆的百姓只得以豺狼为食,暗示生存困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形成音韵和谐。
- 比喻:将“泪如雨”比作雨,形象地表达了悲痛的强烈程度。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战乱的深切忧虑和对边疆人民苦难的同情,展现了李白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人物的追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沙:象征边疆的恶劣环境,暗示战争的残酷。
- 白骨:战斗的结果,象征生命的消逝与悲惨。
- 泪如雨:体现了百姓的悲痛和对战争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胡关”指的是哪个方向的边关?
A. 东边
B. 西边
C. 南边
D. 北边 -
诗人通过“白骨横千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哀伤
C. 愤怒
D. 惊讶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李牧是做什么的?
A. 文人
B. 将领
C. 商人
D. 学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战乱带来的苦痛与忧虑。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及友人的关心。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但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情壮志,而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