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谢周西麓国博》
时间: 2025-04-28 18:49: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年涕血清槃蔬,
蓬首春风未欲梳。
客病屡惊几死去,
母慈常念有生初。
乞文西麓标铭墓,
立石东山伴倚庐。
恩到九原那可答,
近来和泪看除书。
白话文翻译
这三年来我以泪水和血汗浇灌着清淡的蔬菜,
蓬头散发在春风中,似乎不想再梳理。
我在外漂泊,屡次因病惊恐,几乎死去,
而母亲的慈爱常常挂念我刚出生时的情景。
我恳求在西麓为我题上碑铭,
立石于东山,伴我在庐舍旁。
对恩情即使到了九泉之下又如何能报答?
近来我只能流泪,回顾那已除去的书信。
注释
- 涕血:眼泪和血,形容痛苦和辛酸。
- 清槃蔬:清淡的蔬菜,指作者的生活清苦。
- 蓬首:头发凌乱,形容生活不便。
- 客病:在外漂泊时生病,表明流亡状态。
- 九原:指阴间,古人认为死后埋在九泉之下。
- 铭墓:为死者立碑铭文,以示纪念和哀悼。
- 倚庐:指依靠在自己的小屋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绍体,字子庚,号澄江,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以诗词见长,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沉稳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遭遇磨难和离散的时期,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恩情的感激,展现了深切的家国情怀和人伦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淡的生活描写和深沉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在艰难岁月中对母亲的思恋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前三联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外漂泊的痛苦与无助;同时,诗中频繁出现的“泪”“血”“病”这些字眼,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悲伤和无奈,令人心痛。后四联则转向对恩情的思考,尤其是对母亲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深切感悟。最后两句以“九原”“和泪”收尾,回荡着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惘,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涕血清槃蔬:作者以“涕血”形容自己的艰辛,清淡的蔬菜是生活的写照。
- 蓬首春风未欲梳:无论外界春风如何,自己却因为生活困苦而无心打理。
- 客病屡惊几死去:在外漂泊的病痛令人惊恐,仿佛几次濒临死亡。
- 母慈常念有生初:母亲常常想念自己的孩子刚出生时的模样,表达了母爱的深沉。
- 乞文西麓标铭墓:希望为自己立碑铭文,寄托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
- 立石东山伴倚庐:希望在东山立石,象征着对故乡的向往。
- 恩到九原那可答:对恩情的回报即使在阴间也难以实现,表达了无奈与愧疚。
- 近来和泪看除书:近来只能流泪,怀念与母亲的往事和书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艰辛比作“涕血”,生动形象。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如“清槃蔬”与“春风”,“铭墓”与“倚庐”相对。
-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个人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个人生活困境的反思,展现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表现了在逆境中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 涕血:象征痛苦与无奈,反映生活困境。
- 春风:象征生机与希望,但在此处却与作者的无心打理形成对比。
- 母亲:代表慈爱与关怀,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 东山:象征故乡和根,作者对故乡归属感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涕血”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痛苦
C. 愤怒
D. 疲惫 -
“乞文西麓标铭墓”中“铭墓”指的是什么? A. 立碑
B. 写信
C. 归乡
D. 读书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慨? A. 生活的美好
B. 恩情的无法回报
C. 自己的成就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将葛绍体的《寄谢周西麓国博》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对家国情怀的不同表达及情感基调的异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