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分题得古木
作者: 张镃 〔宋代〕
穴处曾经起怒雷,
断藤枯藓半离披。
根茎托土何妨远,
会见春风长活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古老的树木,曾经遭受雷电的摧残,树干上的枯藤和苔藓已经脱落。即便它的根茎在土中埋藏很深,也不怕距离遥远,因为它依旧能够在春风中生长出新的枝叶。
注释:
- 穴处:指树木的根部或生长的地方。
- 怒雷:形容雷电的猛烈。
- 断藤、枯藓:指树身上已经干枯的藤蔓和苔藓。
- 根茎托土:指树木的根茎扎根于土中。
- 何妨远:即不怕远离的意思。
- 会见春风:形容树木在春天的气候下重新生长。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涉及的典故,但古木本身象征着经历风雨的坚韧与生命力,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哲理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时刻,诗人可能在游历中遇到这棵古木,因而产生了对生命的思考。它反映了诗人对古木的敬仰以及对生命力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古木为主题,展现了自然的坚韧与生命的顽强。开头两句描绘了古木经历雷电摧残后的景象,表现出一种荒凉与孤独的美感。“怒雷”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暗示了生命中难以避免的苦难和挑战。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希望与重生,描绘古木在春风中重新焕发的生命力,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诗中展现的过程,从遭遇摧残到重新生长,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不屈的精神。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给人以启迪与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穴处曾经起怒雷:古木的生长地点经历过雷电的猛烈袭击,体现了自然的威力。
- 断藤枯藓半离披:树木上的藤蔓和苔藓因受到摧残而干枯,显示出古木的衰败。
- 根茎托土何妨远:尽管根茎深入土壤,离开了原来的环境,依然不怕远离。
- 会见春风长活枝:在春风的温暖中,古木又重新生长出新的枝叶,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木的经历比作生命的考验,体现诗人的哲理思考。
- 拟人:赋予古木以生命的特质,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
- 对仗:诗句之间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强调无论遭受多大的苦难,依旧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和复苏,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木:象征着经历风雨的坚韧与生命力,代表着不屈的精神。
- 怒雷:象征着生命中的挫折与苦难。
- 春风:象征着希望和再生,代表着生命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古木曾经经历过什么自然现象?
- A. 雪
- B. 雷电
- C. 风暴
- D. 洪水
-
诗中的“根茎托土何妨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恐惧
- B. 坚韧
- C. 失落
- D. 疲惫
-
古木在春风中再次生长出什么?
- A. 新芽
- B. 枯叶
- C. 枝叶
- D. 果实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镃的《分题得古木》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前者注重自然的坚韧与生命的哲理,后者则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孤独感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