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一首 其十一》

时间: 2025-02-04 15:42:56

吾闻共工台,乃在昆崙北。

长蛇戴九头,利吻错戈戟。

呿呀恣啖食,抵厥成溪泽。

呜呼三仞沮,可以警贪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闻共工台,乃在昆崙北。
长蛇戴九头,利吻错戈戟。
呿呀恣啖食,抵厥成溪泽。
呜呼三仞沮,可以警贪得。

白话文翻译:

我听说共工台在昆仑山的北面。
那儿有一条九头的长蛇,利齿交错着戈戟。
它肆无忌惮地吞噬,最后形成了溪流和泽地。
唉,三仞(指高山)被淹没,这可以警示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们。

注释:

  • 共工台:传说中的地名,是古代神话中的一处重要场所。
  • 昆崙:古代传说中的山脉,象征着神秘和高远。
  • 长蛇戴九头:指代神话中的生物,常象征凶险或灾难。
  • 利吻:指的是尖锐的嘴巴,形容蛇的凶狠。
  • 呿呀:形容声音,暗示蛇的呲牙咧嘴。
  • 三仞:古代的高度单位,意指高山。
  • :淹没、受阻的意思。

典故解析:

“共工台”与“昆仑”均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尤其在《山海经》中有所记载。共工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常与大禹治水的故事联系,象征着自然灾害与人类的斗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元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因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政治经历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作多以历史、哲理为主题,风格独特,富有深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民众饱受水患之苦。诗人借用古代神话中的意象,警示当时的贪婪和无知,以此反映历史的教训。

诗歌鉴赏:

《咏史二十一首 其十一》通过神话中的共工与蛇形象,映射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共工的形象象征着自然力量的无情,而九头蛇的描绘则暗示着贪婪与灾难的关系。诗中“呿呀恣啖食”生动地表现了蛇的贪婪与无度,暗喻社会中一些人对于财富的无止境追求。最后一句“可以警贪得”更是直指贪婪之人,提醒他们贪婪可能导致的后果:如同高山被淹没一般,终将受到惩罚。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历史的教训,传达了警惕贪婪、珍惜资源的深刻主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吾闻共工台,乃在昆崙北:诗人以“闻”开头,表明这是传说中的故事,增加了神秘感。
  2. 长蛇戴九头,利吻错戈戟:描绘共工台的凶险生物,象征着贪婪和災难的存在。
  3. 呿呀恣啖食,抵厥成溪泽:生动的描绘了蛇的贪婪,将其食量与环境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4. 呜呼三仞沮,可以警贪得: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贪婪的终局,一种对贪婪行为的警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共工与蛇类的形象结合,暗示贪婪和灾难。
  • 夸张:使用“九头”、“三仞”的夸张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类贪婪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神话故事为背景,借用共工与蛇的形象,揭示人类贪婪的危害。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警示,提醒人们要警惕贪婪,珍惜自然资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共工台: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无能为力。
  • 长蛇:贪婪与凶险的象征,暗示灾难的来临。
  • 溪泽: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后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共工台”位于哪个方位?

    • A. 东
    • B. 西
    • C. 南
    • D. 北
  2. “长蛇戴九头”中的“九头”象征着什么?

    • A. 美好
    • B. 灾难
    • C. 财富
    • D. 和平
  3. 诗的主题主要在警示什么?

    • A. 自然美
    • B. 人类贪婪
    • C. 历史传承
    • D. 诗歌艺术

答案:

  1. D. 北
  2. B. 灾难
  3. B. 人类贪婪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刘基《咏史》与屈原《离骚》:两者都通过历史和神话传达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刘基更侧重于警示与教训,屈原则强调个人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