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
原文展示:
王粲销忧日,江淹起恨年。
带川遥绮错,分隰迥阡眠。
横周甸,莓苔阙晋田。
方知急难响,长在脊令篇。
白话文翻译:
王粲那忧愁的日子已经过去,江淹却在这一年里生起了怨恨。
沿着河川远望,绮丽的景色交错,分开的田野在遥远的阡陌上安然沉睡。
横亘的周甸上,莓苔覆盖了晋地的田园。
此刻才明白急难的声音,总是长存在我心间的诗篇。
注释:
- 王粲:王粲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因其才华而受到重视,后因身世悲剧而感到忧愁。
- 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诗人,常表现出对时事的怨恨与感慨。
- 带川:指宽广的河流,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 绮错:指色彩斑斓、美丽的景象。
- 分隰:指分开的田野,表示农村的田地。
- 横周甸:指横亘的田园,展现出大自然的广阔。
- 急难响:指内心深处对困境的感知与反响。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王粲和江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忧愁与怨恨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无常。王粲的忧愁来源于国家动荡,而江淹则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这两位诗人的历史典故在唐代诗歌中被频繁引用,代表了文学与历史的交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字延之,唐代初期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古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抒情和写景为主,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往的思考与对当前困境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王粲与江淹的历史人物,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即以王粲的忧愁和江淹的怨恨引入,展示了历史人物的情感共鸣。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情绪。诗中提到的“带川遥绮错”与“分隰迥阡眠”,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与前面的人物情感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的独特视角与艺术手法。结尾处的“方知急难响”则是对个人内心感受的总结,表现了现实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许。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粲销忧日:王粲的忧愁已经消散,暗示时间的流逝。
- 江淹起恨年:江淹在这一年产生了怨恨,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 带川遥绮错:描绘遥远的河流与美丽的景色,象征着自然的广阔。
- 分隰迥阡眠:分开的田地安静地沉睡,表现出一种宁静的乡村景象。
- 横周甸:描写横亘的田园,展现自然的壮丽。
- 莓苔阙晋田:莓苔覆盖着田地,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方知急难响:此时才懂得内心的急难感受。
- 长在脊令篇:这些感受总是铭刻在心,成为诗篇的内容。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历史人物的描绘,隐喻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沧桑。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上,意象之间形成对比与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王粲与江淹的对比,探讨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悟。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人类在历史洪流中的脆弱与坚韧。
意象分析:
- 王粲与江淹: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孤独。
- 带川与周甸:自然的广阔与宁静,反映出内心的安宁与外界的纷扰。
- 急难响:内心深处对困境的感知,象征着人对命运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粲和江淹分别代表什么情感? A. 欢喜与安宁
B. 忧愁与怨恨
C. 希望与失落 -
“带川遥绮错”中的“绮错”意指什么? A. 复杂的情感
B. 美丽的景象
C. 纷乱的思绪 -
诗中描绘的田园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繁忙的城市生活
B. 自然的宁静与安详
C. 战争的残酷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以个人情感为主,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春江花月夜》则在自然描写上更为细腻,同时结合了人类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和谐的境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