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娟娟明月如霜白。鳌山可是蓬山隔。
恨不及春风。行云处处同。
暖香红雾里。一笑谁新喜。
知得远愁无。春衫有泪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明亮的月光如霜雪般白皙,问鳌山是否与蓬山相隔。诗人感叹,自己对春风的渴望却无法及上。行云飘荡,处处相同。温暖的香气弥漫在红雾中,谁能在这样的情景中一笑而喜?远方的忧愁是否能减轻?春天的衣衫上沾满了泪珠。
注释:
- 娟娟:形容光明柔和。
- 鳌山:指传说中的海上山脉,象征遥远的地方。
- 蓬山:指蓬莱山,传说中的仙境,用以象征美好和遥远。
- 春衫:春天穿的衣服,象征春日的情绪和气候。
- 泪珠:指眼泪,表现情感的伤感。
典故解析:
- 鳌山与蓬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鳌山和蓬山常被用来形容仙境和世外桃源,反映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子谦(又名向子諲),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其作品在当时颇具影响力,风格细腻、情感丰富,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菩萨蛮(政和丙申)》创作于宋政和年间,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描绘月光、春风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开篇“娟娟明月如霜白”,以明亮的月光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冷、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鳌山”和“蓬山”,这两个典故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也暗示了现实的遥不可及。紧接着的“恨不及春风”,表达了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渴望,然而“行云处处同”则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失落。
诗中“暖香红雾里”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但随之而来的“谁新喜”又让这种美好充满了疑问,似乎一切的欢愉都被忧愁所掩盖。“知得远愁无”表达了对远方忧虑的感知,而最后一句“春衫有泪珠”,则以泪水象征着无尽的思念与情感的伤感,留给读者深刻的反思。
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流淌着浓厚的情感,表现了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娟娟明月如霜白:描绘月光的清澈与皎洁,渲染出一种宁静的气氛。
- 鳌山可是蓬山隔:提问,暗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 恨不及春风:表达对春天温暖的渴望,但又感到无奈。
- 行云处处同:行云飘荡,暗示生活的平淡与无聊。
- 暖香红雾里:春天的气息,渲染出温暖的氛围。
- 一笑谁新喜:质疑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否还有快乐。
- 知得远愁无:反映出心中对远方忧愁的感知。
- 春衫有泪珠:以泪水象征情感的深沉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明月如霜白”比喻月光的清澈。
- 对仗:如“行云处处同”,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将春风与情感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清冷、孤独的心情。
- 鳌山与蓬山:代表理想与追求的境界。
- 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
- 泪珠:象征情感的脆弱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鳌山”象征什么?
- A. 理想生活
- B. 现实困境
- C. 自然景观
- D. 亲情
- “春衫有泪珠”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愤怒
- C. 伤感
- D. 迷茫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向子谦与李清照的词,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体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比较两位词人对“春”的描绘,可以发现向子谦更倾向于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忧愁,而李清照则多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
这些资料能帮助更深入理解该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