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漠漠。醉里看春都错。过了清明迟一著。牡丹重约摸。晓日渐明檐角。天与芳辰难却。驻得韶华元有药。桃源谁共约。
白话文翻译:
烟雾弥漫,醉酒中看春天却总是错。清明节已过,花期也迟了一步。牡丹花重约再来,晨曦渐渐照亮屋檐角。天与美好的时光难以割舍。驻足在这美好的韶华,仿佛还有仙药。桃源之地,谁能与我共约?
注释:
- 烟漠漠:形容烟雾弥漫,视野模糊的情景。
- 醉里看春都错:在醉酒中看春天,却似乎看错了,表达了一种迷惘。
- 过了清明迟一著:清明节已过,花期迟了一步,意指春天的美好已经错过。
- 牡丹重约摸:牡丹花再约,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晓日渐明檐角:清晨的日光逐渐照亮屋檐的角落,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 天与芳辰难却:美好的时光难以割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留恋。
- 驻得韶华元有药:驻足在美好的年华中,仿佛有仙药般的美妙。
- 桃源谁共约:桃源是理想的乐土,问谁能与我共同约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必,字子明,号逸云,宋代诗人,生平鲜有记载,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春天、花卉为题材,表现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春季,正值万物复苏之时,诗人借春天的花朵,表达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谒金门》以春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整首诗以“醉”开篇,渗透着一种轻松而又略带迷茫的情感。在“醉里看春都错”中,诗人以醉酒的状态来反映对春天的观察,产生了错觉,似乎在暗示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会因醉心于眼前而忽略了身边的真实。
“过了清明迟一著”,诗人用清明节作为时间节点,表现出花期的迟到,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美好的易逝。“牡丹重约摸”中,牡丹花作为春天的代表,诗人渴望再约重逢,表达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期待。
接下来的“晓日渐明檐角”,描绘出晨曦照耀的情景,给人以希望的感觉,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新生。在“天与芳辰难却”中,诗人将美好的时光与天相提并论,暗示了人类对时间的无奈和珍惜。
最后几句“驻得韶华元有药,桃源谁共约”则更为深刻,诗人在美好的年华中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仙药般的美好,呼唤着理想的桃源,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共度美好时光的渴望。
整首诗在轻盈的意象中蕴含了对生命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透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深切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漠漠:开篇即设定了一个朦胧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画面。
- 醉里看春都错:表达了醉酒状态下对春天的模糊感受,暗示了人们情感上的迷惘。
- 过了清明迟一著:清明节代表春天的时光,提醒人们美好时光已悄然流逝。
- 牡丹重约摸:渴望再次与牡丹相见,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晓日渐明檐角:晨光渐亮,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 天与芳辰难却:美好时光难以割舍,反映出对生活的珍惜。
- 驻得韶华元有药:在美好的岁月中驻足,似乎能获得永恒的美好。
- 桃源谁共约:向往理想的生活,渴望与他人一起享受美好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药”,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珍贵。
- 拟人:赋予春天、时光以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求,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好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象征朦胧与迷惘,表示诗人对时光与生活的感慨。
- 春:代表生机与希望,引导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牡丹:象征富贵与美丽,代表了春天的绚烂。
- 晓日: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传达出对未来的期待。
- 桃源:理想与梦幻的象征,表达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烟漠漠”形容的是怎样的情景? A. 明亮的春天
B. 朦胧的烟雾
C. 暴风雨的天气
答案:B -
“过了清明迟一著”中提到的“清明”节代表什么? A. 春天的开始
B. 夏天的结束
C. 秋天的丰收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乐土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B
答案总结: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通过春雨描绘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相见欢》:李煜 - 表达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谒金门》与《春夜喜雨》:两者都涉及春天的主题,但《谒金门》侧重于对生活的思考,而《春夜喜雨》则更强调自然的滋润与生机。
- 《谒金门》与《相见欢》:两者都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谒金门》更注重对理想的追求,而《相见欢》则表现出对失去的哀伤。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关于宋代词人及其作品的详细介绍。
- 《古诗文选》:收录多位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