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劫火不能焚,空中转法轮。
风霜鸱殿古,金碧贝函尘。
物本由成数,人言不坏身。
却怜无问者,遗迹竟成陈。
白话文翻译
劫难中的火焰无法焚烧它,空中旋转着法轮。
风霜交织,这座古老的殿宇依旧巍峨,金碧辉煌的贝函上布满尘埃。
万物本是由因缘而成,人们的言语却不能损坏它的本质。
可怜那些无问者,留下的痕迹终将成为历史的遗物。
注释
- 劫火:指大火灾或劫难中的火焰。
- 转法轮:指佛教中讲经说法的象征,代表智慧的传播。
- 鸱殿:古代建筑的一种,通常指寺庙或道观。
- 金碧:指金色和碧绿色,形容华丽的装饰。
- 贝函:指用贝壳或类似材料做成的容器,常用于装饰或收藏。
- 无问者:指那些不求了解真相的人。
- 陈:指旧事物或遗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学箕,宋代诗人,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中。他的诗风多以自然景物和哲理思考为主,常常融入佛教哲学的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古老的殿宇遭遇火灾后的反思阶段,诗人以此表达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思考,借古殿的焚毁来探讨生命的无常与存在的意义。
诗歌鉴赏
《四安焚惠藏殿》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的诗。诗人在这里通过对古殿焚毁的描写,传达了对物质世界脆弱性的深刻认识。开篇提到“劫火不能焚”,意味着无论外界的干扰如何,内心的宁静和智慧是无法被外力所摧毁的。接着“空中转法轮”,则暗示着精神与信仰的力量,指向佛教所倡导的智慧与觉悟。
“风霜鸱殿古”描绘了岁月的流逝和建筑的沧桑,古老的殿宇在风霜中依然屹立,象征着文化的延续与历史的积淀。而“金碧贝函尘”则表现出繁华背后的沉寂与无奈,尽管表面华丽,内里依然难逃尘埃的覆盖,反映了物质的无常。
最后两句“物本由成数,人言不坏身”则揭示了事物的因果法则与人们的主观认知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内在本质的不变性与外在表象的变化。诗人怜惜那些无问者,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痕迹终将被遗忘,反映出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与无奈。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深邃,通过对古殿的反思引发对生命、时间与存在的哲学思考,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智慧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劫火不能焚:即使遭遇重大的灾难,内心的信仰与智慧依然存在。
- 空中转法轮:象征着智慧与真理的传播,表明精神力量的永恒。
- 风霜鸱殿古:古殿经历了风霜的考验,象征着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 金碧贝函尘:华丽的外表下掩藏着时间的痕迹,表现物质的脆弱。
- 物本由成数:万物的存在本是因果关系的结果。
- 人言不坏身:外界的评论无法改变内在的本质。
- 却怜无问者:对不求真相的人表示同情。
- 遗迹竟成陈:留下的痕迹最终会被历史所遗忘。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劫火”比喻人生的艰难与考验。
- 拟人:古殿被赋予了“古”的特性,表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反映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的哲学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殿: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法轮:代表智慧与真理的传播。
- 尘:反映物质的无常与脆弱。
- 无问者:象征对生命与真理的漠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劫火不能焚的意思是: A. 灾难中的火焰无法被扑灭
B. 火焰无法焚烧内心的信仰
C. 灾难对人没有影响
D. 火焰能够焚烧一切 -
空中转法轮象征: A. 生活的艰辛
B. 真理与智慧的传播
C. 时间的流逝
D. 物质的繁华 -
对“无问者”的理解是: A. 对生命有追求的人
B. 漠视真相的人
C. 热爱历史的人
D. 学习佛教的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体验。
- 陶渊明《桃花源记》:探讨了理想社会的主题,与本诗对现实的思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
- 《诗词解析与鉴赏》